張宏衛
腔隙性腦梗死是大腦動脈深支閉塞所導致腦干與大腦深層非皮層部位的小梗死灶,通常分布在尾狀核、殼核、內囊、橋腦和腦回的白質。近年來腦CT與MRI的廣泛應用,使得對腦梗死的診斷更為明確。本研究通過對60例腔隙性腦梗死進行MRI與CT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對比何者在腦梗死的診斷中更優?,F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09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6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均經過顱腦MRI進行檢查確診,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38~77歲,中位年齡64歲;患者中高血壓病36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26例,所有患者均無神經系統疾病史。
1.2 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過MRI與CT檢查。(1)MRI性常規軸位掃描,層厚為5mm,層距為1mm。其參數設置如下:T1WI/SE:TR/TE=428/10ms;T2WI/TSE:TR/TE=8000/89ms,于病灶位加掃冠狀位或者矢狀位的T2WI/SE序列。(2)CT作常規軸位連續平掃,層距層厚均為10mm。并觀察兩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1]。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陽性檢出率采用χ2檢驗進行研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RI結果:60例患者中共發現病灶543個,主要分布在大腦與中動脈的皮層下。其具體分布部位見表1。病灶多呈斑點或小片狀,病灶大小0.1~2.1cm,其中小于0.5cm的病灶有421個,0.5~2.1cm的病灶為122個;CT結果:60例患者中檢查中病灶85個,具體分布位置見表1。病灶呈現斑點、小片狀的低密度改變。病灶大小0.5~1.7cm。MRI能較CT檢出更多病灶,MRI在內囊和額葉病灶檢出率和CT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劉研[2]通過資料收集后認為,腦梗死的常見原因通常為血流動力學原因,血液流變學原因等。而腦梗死一旦發生,很可能出現偏癱、偏盲和失語等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對腦梗死的診斷一直都是醫療人員所關心的重點。
對于腦梗死的影像學診斷,已有眾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如裴俊龍等[3]使用常規CT對早期腦梗死的患者進行早期診斷,發現CT雖然癥狀輕微,但如果結合臨床的其他指標,使用具有一定的價值。
本臨床研究發現,從病灶總陽性檢出率到額葉、內囊病灶的陽性檢出率均是MRI優于CT檢查。研究結果與其他文獻報道的研究結果相近。如高展[4]對64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進行MRI與CT檢查,發現MRI的檢出率(100%)遠高于CT的檢出率(28.98%);黃勇等[5]研究認為,MRI應作為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的首選檢查方法。
本次研究當中,還發現CT難以發現較小的病灶,而MRI則能發現小于0.5cm的病灶421個。其原因可能因為體積較小的病灶與四周組織均未能形成十分明顯的密度差距。因此優于CT的密度分辨率限制而較難檢出,而MRI則對軟組織具有較高分辨率,對0.1~0.5cm的病灶有較強的檢測效果。這也是我們認為MRI在腔隙性腦梗死各期中均較為值得推廣的原因之一。

表1 兩種方法對腔隙性梗死病灶的陽性檢出率比較[例(%)]
[1]歸俊.MRI和CT診斷腔隙性腦梗塞對照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30(1):55-56.
[2]劉研.高頻超聲探討小兒外傷性腔隙性腦梗塞頸動脈的血流動力學變化[J].當代醫學,2011,17(3):8-9.
[3]裴俊龍,嚴耀偉.早期腦梗塞的CT診斷[J].當代醫學,2008,14(5):96-97.
[4]高展.MRI與CT對腔隙性腦梗塞診斷價值的探討[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2,42(4):119-121.
[5]黃勇,謝獨,林叢,等.CT、MRI檢查對早期腔隙性腦梗塞診斷的對照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6(3):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