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菊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于中老年人群并伴有心力衰竭并發癥。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危害患者生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常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病情加重,尤其是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嚴重者可發生呼吸循環衰竭甚至死亡,占患者由于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總數的五分之一[1]。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程較長,且尚無理想有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正確合理的運用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療效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我院2011全年確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用于確定正確合理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療效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接受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患者114例,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為43~82歲。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斷標準并確診[2]。將114例患者自愿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57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如施以抗生素等藥物、吸痰、化痰等臨床處理措施。護理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正確及時的護理措施,如心理護理等。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統計,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具體護理方式如下:(1)觀察患者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 對剛入院以及住院的患者觀察其病情進展,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若患者出現心悸、乏力、胸悶、氣喘、紫紺等癥狀,應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衰先兆的可能。若患者出現心率增速,呼吸障礙或紫紺等癥狀進一步加重、以及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大汗淋漓、食欲不振、血壓明顯升高、尿少等情況,應立即對患者是否出現心力衰竭或者嚴重心力衰竭進行評估。(2)搶救心力衰竭的方式 降低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使其保持通暢的呼吸道,以改善缺氧狀況。盡可能將患者安置于危重病監護病房,并對其心電、呼吸、血壓等指標進行全面的監護,積極配合醫療人員進行必要的搶救措施,同時對護理情況進行詳細的紀錄。調整患者體位,通常情況下應予半臥位或坐位,合理使用氧氣吸入治療法,氧氣的濕化瓶中應及時使用20%~30%乙醇,在氧氣吸入的過程中,遵醫囑進行及時、準確的藥物治療。(3)爭取時間,挽救生命 當出現COPD并發心力衰竭時,患者一般是多起病急驟,因此具有癥狀相對復雜,病情尤為兇險,且極易發生突變等特點,嚴重時甚至可能發生猝死。所以,在臨床搶救患者時須遵循以下幾個方面:①對心力衰竭癥狀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②對病情的變化應早察覺、早預防,為搶救爭取最佳時機;③對危重期患者的搶救應予以及時正確的處理,應予以合理、準確的治療措施;④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應進行密切的監測,對出入量進行準確的記錄;⑤在患者接受治療之后,應密切關注患者心力衰竭階段的病情,保證生命體征的穩定和治療的有效性和及時性。(4)呼吸道護理 若患者神志清楚、尚能配合咳嗽,則醫護人員應協助其取舒適體位,指導患者先行5次左右的深呼吸,于吸氣末屏氣片刻后進行爆發性咳嗽,促使痰液從遠端氣道隨氣流移向大氣道,再咳嗽數次將痰排出;或患者取坐位,兩腿上置軟枕頂住腹部,使膈肌上升,咳嗽時身體前傾,頭頸屈曲,將痰液排出。(5)心理護理 給予患者及時到位的心理護理。要給予患者耐心及專業的心理指導,防止患者大范圍的情緒波動。必要時給患者進行鎮靜及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使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到心理勸導當中,營造各人群以積極的心態共同參與治療的氛圍。
將對照組患者與護理組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護理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患者高,證明正確及時的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護理組患者的死亡率較對照組患者低,證明正確及時的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有正面影響,能夠降低患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而引起的死亡風險。

表1 對照組患者與護理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由于發生過敏、感染以及氣候的變化易引起病情加重現象,嚴重危害病人生命安全。對此類病人,采用常規治療與正確護理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往往能夠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治療總有效率,延續病人生命保障病人健康。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發病時間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通常由于患者進行長久治療并不能達到良好滿意的治療效果且病情逐年加重,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常常使患者產生負面心理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而不愿配合接受治療[3]。醫護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良好的醫患交流,向患者耐心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相關知識,解除患者緊張、消極的負面心理情緒,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同時,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整潔的治療環境。對患者進行合理的氧療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氧療過程中,應進行濕化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濕潤、溫化,此舉有利于患者痰液排出。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應選用半臥體位,能夠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這是由于重心吸力和胸腔負壓的影響,患者上肺通氣多而血流量少,下肺則通氣少而血流量多。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肺功能不全,臨床表現為通氣不足、血流量加快,采取半臥位可減少患者回心血量,減輕患者心臟負荷,改善患者通氣血流量的比例,同時可改善患者心慌、胸悶及喘息等臨床癥狀的發生程度及頻率。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引流排痰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在日常治療護理中應多鼓勵患者進行咳痰,以便痰液排出體外。但若患者發生無力咳嗽等情況,則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吸痰措施[4-5]。
慢性阻塞性肺病由于多見于老年人,病程長且容易反復發作,在日常護理中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及飲食指導,創造良好的護理治療環境,減少和預防此類疾病反復發作,從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療有效率,使患者早日康復。因此,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精心的觀察病情并給予正確及時的臨床護理措施對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
[1]羅曉鳳,任輝.慢性阻塞性肺病—值得關注的疾病[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3(03):112-115.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3]金雪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焦慮情緒及其心理護理的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05,7(2):17-18.
[4]宛新民.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1):93-94.
[5]許廣宗.每天一次口服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