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韞
梅毒是性傳播疾病,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危害[1-2]。舊中國梅毒和淋病流行嚴重,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1964年基本消滅了性病。20世紀80年代梅毒在我國再度流行,其發病率逐年增長,已成為法定傳染病報告中的主要病種。我國近年性病發病率也逐年增長,以梅毒為主。為了解我區梅毒流行特征,探討其流行規律,為防制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現將2007~2011年梅毒疫情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皇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法定傳染病疫情統計年報表。人口資料來源于皇姑區統計局統計年報表。
1.2 方法 用發病率、構成比等指標進行分析。
2007~2011年共確診梅毒1422例,發病率波動于31.00/10萬~44.27/10萬,2007年以來一直穩步上升。2007~2011年均有胎傳梅毒病例,以二期和隱性梅毒為主(分別為32.91%和45.22%),二者共占78.13%(見表1)。

表1 2007~2011年皇姑區各期梅毒構成比和發病率(1/10萬)
2.1 年齡性別分布 1422例報告病例中,男753例、女669例,男女性別比為1.13∶1。患病年齡從出生3d~86歲,發病年齡在3天~19歲者占12.52%;發病年齡20~59歲者占77.92%;發病年齡在60~86歲者9.56%。
2.2 地區分布 2007~2011年我區各街道均有病例報告,其中不詳鄉鎮占4.22%。
2.3 季節分布 無明顯季節性。5年中春季發病占27.52%,夏季發病占24.63%,秋季發病占25.57%,冬季發病占22.28%。
2.4 職業分布 報告病例中以家務及待業者居多,共471例(33.12%),其他依次為不詳458例(32.21%),其他183例(12.87%),離退人員106例(7.45%),工人71例(4.99%),以上占總病例數的90.64%。其余133例分別為:散居兒童41例(2.88%)、教師24例(1.69%)、餐飲食品業18例(1.27%)、商務服務12例(0.84%)、農民10例(0.70%)、保姆9例(0.63%)、醫務人員8例(0.56%)、干部職員6例(0.42%)和民工5例(0.35%)。
目前我區報告梅毒以隱性梅毒為主(45.22%),隱性梅毒也稱潛伏梅毒,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易被忽視,因此也為重要傳染源[3]。據統計,如不及時治療,10%~15%的患者可能發生皮膚、黏膜及骨損害,10%~20%可發生內臟、神經及心血管系統梅毒[1](文獻支持)。隱性梅毒傳染性極強,傳播危險大,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將會對周圍健康人群構成較大威脅,同時也會加快性病艾滋病傳播速度。因此隱性梅毒一經診斷應積極治療,這對梅毒防治工作有重要意義[2]。
我區2007~2011年梅毒發病率逐年上升,首先與我區重視性病門診規范化建設,加強疫情報告管理,規范性病診療服務,廣泛深入地開展大眾宣傳教育,促使人們改變就醫方式;其次我區通過開展針對高危人群性傳播途徑的干預和預防,重點加強了對性病就診者、娛樂場所從業人員等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加大相關人群性病、艾滋病的檢測范圍,促進高危行為改變和健康行為形成,促使人們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正確使用安全套等因素有關[3]。
預防和控制性病是一項需全社會共同參與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應加強性病防治力度、加大防治知識宣傳力度、提高人群認識水平;加強性病診療市場管理,健全三級防治網絡,完善疫情報告系統并加大監督指導力度;引導患者正確求醫;加強高危人群的行為干預,宣傳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識,推廣和正確使用安全套等,以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4]。
[1]梁肖嫣.58例早期梅毒患者臨床特征和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20):6-7.
[2]朱小利.芐星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21):74.
[3]吳曉明,林漢生.1991-2006年全國淋病與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6):3051-3052.
[4]徐緩.中國流動人口的艾滋病預防和控制[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