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黎犁, 蘭 萍, 劉 巖, 顏建華
(1.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信息研究所醫學情報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0;2.濟南大學 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062;3.濟南市中心醫院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013)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內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帶有一定決策性結論的分析方法[1]。本文對醫學情報機構開展輿情分析服務進行SWOT分析,旨在分析和發現其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的優勢與問題,找出做大、做強輿情分析服務的發展對策。
自195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情報研究所建立以來,全國各地、各部門及軍隊系統中相繼建立了自己的醫學情報研究機構[2]。歷經5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醫學情報研究機構文獻資源已從傳統的紙版存貯、手工檢索發展到如今的智能識別、計算機檢索和網絡開放獲取,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資源支撐體系。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平均擁有包括Medline等外文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等主要電子醫學文獻數據庫 7個及以上[1]。加上多年積累的數量眾多的紙版書刊,我國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具備其他行業機構所沒有的獨特信息資源優勢。
優秀的醫學情報人才是醫學情報機構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的必備條件。李小濤等的研究表明[3],在我國醫學情報研究機構,既有像楊國忠、崔蒙、俞志新、趙瑞芹等長期活躍在醫學情報研究一線的專家,又有代濤、劉巖、鄭燕娜、王軍紅、范為宇、魏津平、翟俊霞等近10年中迅速崛起的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學科(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醫學情報機構的人力資源調研發現[4],過半職工達到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具有學士或碩士學位,有些單位還引進了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這是醫學情報機構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的人才優勢。
有著50多年發展歷史的醫學情報機構,有傳統醫學情報研究與服務領域如:編輯出版國外醫學系列雜志、創建專題文獻數據庫、組織醫學科技查新、開展衛生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服務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輿情分析服務方面,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和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信息研究所通過研制“新醫改輿情監測系統”和編制《婦幼保健管理輿情簡報》的形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較有代表性的輿情分析服務模式,可為各級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全面開展此項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進入21世紀,作為情報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醫學情報學在引入了數學分析、模糊分析、聚類分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文獻計量分析、引文分析、層次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已逐漸發展成熟并擁有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與方法。醫學情報應用技術研究亦已日漸豐富并在具體實踐中得到應用,如:情報收集、存儲、處理、傳輸等技術已日臻成熟;計算機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結合和智能化發展,使情報技術的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表明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已具備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的技術優勢。
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醫學情報在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存在大多數事業單位的通病,如:服務意識不強、競爭意識淡薄、被動等待用戶等,服務觀念陳舊、服務范圍狹窄、服務內容滯后、服務效果一般[5],尚不能完全適應輿情分析服務很強的針對性與積極性需求。而后者恰恰需要情報工作者主動、敏銳地發現需求,學習和掌握先進技術,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快捷精準的預判能力,從而保障提供出有針對性的輿情分析服務產品。
曾潤喜報道[6],1999 年10月成立的天津市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是國內成立較早且惟一一家以“輿情研究”為名稱的研究機構。2005年10月,西北大學掛牌成立陜西省社會輿情研究中心。隨后,2007年~2009年,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輿情信息研究基地、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輿情信息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學網絡輿情安全研究中心相繼成立。這些機構從不同角度積極開展“輿情”研究,產出了大批輿情研究成果。盡管國內以“輿情”為特色的研究機構在逐漸增多,但還鮮見醫學情報研究機構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的報道。
目前,在清華同方、重慶維普和北京萬方3大中文全文數據庫中進行多維檢索,尚未檢及醫學情報研究機構發表的有關輿情分析服務方面的學術論文,亦未檢及醫藥衛生領域輿情研究與輿情分析服務的科技成果。在當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無疑需要有基于網絡的系統平臺作為技術支撐。但目前尚有部分機構還沒有自己的網站或網頁,網絡服務平臺建設仍屬空白[7];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在服務手段現代化、信息技術網絡化方面還缺乏實質性的探索[8]。
醫學情報研究機構要開展輿情分析服務,還受制于情報人力與情報人才的缺失。醫學情報研究機構人力資源的不足主要表現是相對不足,即在編制上人數并不少,但因兼職期刊編輯、科技查新或圖書管理等傳統情報服務業務,或囿于教育背景和專業技能的限制而無法勝任在輿情分析服務這一新的領域開展工作。而情報高端人才的缺失,則主要是指“智庫式”情報專家的缺乏[9~10]。開展輿情分析服務,我國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尤其需要擁有智庫式情報專家做學科帶頭人來引領,但目前適用人才嚴重匱乏。
加強輿情信息工作,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11]。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正確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制、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構,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十六屆四中、六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建立和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并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為此,黨委宣傳部門率先在全國建立了輿情信息網絡和社會輿情直報點,標志著黨和政府對輿情分析工作的日益重視;有學者稱此為國家決策的輿情機制[12]。
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與民生高度相關又涉及各方利益格局重大調整和體制機制深層次變革的醫改新政,已成為萬眾矚目的一項公共決策。新醫改五大重點任務能否如愿完成,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是否得到了根本解決,人民群眾是否能從新醫改中得到實惠——改革進程中的每一個新情況、新問題,都會在輿情中得到最直接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充分發揮醫學情報機構的輿情研究優勢,向政府衛生決策部門提供輿情分析服務,正面臨最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醫療衛生保健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健康壽命已經有了顯著提高。但由于醫學科學的無窮可能性和無限探索性,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地救活每一個病人。面對各類媒體高度關注的嚴峻醫患關系和輿論環境,醫療衛生機構如何提升對輿情的駕馭能力,是管理者面臨的一大挑戰[13]。輿情監測和分析服務,從海量多媒體信息中提取出與醫療衛生機構相關的輿情信息,抓住潛伏在普遍性問題之中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總結出預測性、趨勢性信息,把握輿情規律,將有利于醫院管理者及時修正和完善管理策略,對輿情做出科學應對。
領導重視,建立專門從事輿情分析服務的研究室或研究團隊,有強有力的組織計劃協調,并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和保障,是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做好輿情分析服務工作的關鍵。各地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嘗試開展的輿情研究與分析服務項目,均沒有專項經費支持,更沒有成立輿情研究與分析服務的專門機構或團隊,導致此項工作雖未來可期、但起步維艱。
輿情分析服務需求的人才隊伍,輿情工作的規范與制度,輿情分析服務的理論基礎,輿情集成技術平臺或網絡系統建設等整個輿情研究與分析服務體系,在我國醫學情報研究機構中,目前都還是一片空白。輿情工作無論是研究還是服務既缺乏理論體系的支撐,也缺乏實踐經驗的借鑒。不少有意涉足這一領域的醫學情報人員尚未能明確輿情信息工作的具體職責,搞不清輿情與新聞、輿情匯集與新聞報道、輿情分析與情報研究的區別,輿情分析的內部共享機制未能建立,對輿情工作者的激勵與培訓不完善,這些問題都對醫學情報研究機構開展輿情分析服務工作構成較大威脅。
雖然醫學情報研究機構對開展輿情分析服務工作尚未有足夠重視,但分布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門中的輿情監測專門機構,如中宣部下屬的輿情信息局以及國務院下屬教育部、公安部等的輿情信息中心[14],各高等院校的輿情研究機構[8],都早已在輿情研究與分析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一些民營信息咨詢服務企業如谷尼國際、北京拓爾思等都已經捷足先登,跨進輿情監測與分析服務領域[15]。黨政機關的輿情機構的政策與財政優勢、民營咨詢信息機構的強力搶灘,對剛剛起步開展輿情分析服務的醫學情報研究機構還是有相當威脅力的。
基于上述SWOT分析,我們清晰地看到,醫學情報研究機構開展輿情分析服務工作,面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新醫改形勢下衛生事業發展和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決策的巨大需求等多重機遇,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醫學情報服務新領域。醫學情報研究機構的領導要提高對輿情研究與分析服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醫學情報機構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經驗優勢和方法、技術上的優勢,轉變觀念,主動進取,并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充分保障,以加強輿情理論與方法研究,建立健全輿情分析工作的機制和體系,培育兼具醫學、管理學、情報學和信息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高層次輿情研究與分析服務的學科帶頭人。建議中華醫學會醫學信息學分會牽頭組織輿情監測與分析服務業務培訓,研制和共享輿情監測分析系統,以期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我國衛生事業的科學決策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1] 劉 巖,何有琴,程艷敏,等.基于10省市醫學情報研究所支撐資源體系的SWOT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6:18-23.
[2] 劉亞民,劉 巖.中華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醫學信息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昆明:中華醫學會,2009.
[3] 李小濤,劉 巖,杜化榮,等.我國醫學情報研究機構2000-2009年發表論文的作者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12):13-17.
[4] 劉 巖,何有琴,程艷敏,等.我國10所省市醫學情報研究人力資源調查現狀[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8,17(4):12-17.
[5] 黃玉妹,陸富剛,楊光業.網絡環境下醫學情報機構的服務創新[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29(2):4-6.
[6] 曾潤喜.我國網絡輿情研究與發展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9,(8):2-6.
[7] 劉 巖,劉亞民,冷榮新,等.省級醫學情報研究機構互聯網利用狀況及發展對策研究[J].醫學情報工作,2005,26(6):440-443.
[8] 郭 華,董超雄,胡文敏.網絡環境下醫學信息工作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醫學信息學,2005,18(7):767-769.
[9] 何利輝,羅 洋.美國智庫發展研究及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09,12:68-70.
[10] 許共城.歐美智庫比較及對中國智庫發展的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2):77-83.
[11] 于家琦.輿情信息工作規范探析[J].前沿,2008,(3):117-119.
[12] 楊 玫.輿情分析:圖書館為領導決策服務的新探索[J].圖書館論壇,2006,26(5):233-235.
[13] 張寅榮,王超超.醫療機構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J].中國醫院,2010,14(7):41-42.
[14] 王國華,方付建.我國輿情信息工作體系建設:現狀、困境、趨向[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6):36-39.
[15] 王蘭成.MNPOS:軍事網絡輿情分析系統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