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秦繼勇,李文輝,殷家富,李康明,劉永輝
(1.云南省腫瘤醫院/昆明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藥劑科,云南 昆明 650118;2.云南省腫瘤醫院腫瘤放射治療中心/云南省腫瘤研究所腫瘤放射治療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8)
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增高,WHO估計在2005年全球有1000萬新發的癌癥病人,76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死亡的13%;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到2020年死亡人數將達到1500萬;中國癌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20世紀90 年代腫瘤的發病率已上升至127/10萬,總病人數達 450 萬左右,2003 年我國城市惡性腫瘤致死率為94.71/10 萬[1~2]。
雖然現代醫學診療腫瘤取得很大進展,但腫瘤的治愈率仍然不高,整體治療有效率只有 60%~70%。因此探求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案、途徑、手段是臨床腫瘤治療學的迫切需求。醫生的任務是向病人提供最新、最好的服務,什么是最好?就需要拿出證據;這在臨床腫瘤學中就更為重要,正像已故的吳桓興教授所說“腫瘤病人首次治療錯誤常常導致嚴重的后果,補救的機會不多,因此更需要我們謹慎對待”[3]。當前臨床腫瘤學正處于一個重大變革時期,循證醫學、診治規范化和多學科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已經成為腫瘤研究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對腫瘤患者的醫療決策以客觀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選擇多學科多手段的綜合治療方案;全身腫瘤類型繁多,生物特性各異,在各類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其具體方案應有所不同,從而提高腫瘤治療的有效率和治愈率,這是現代腫瘤治療發展的必然趨勢。
惡性腫瘤規范化診治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及專家們所公認,早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一些權威腫瘤專家、癌癥專業學會、癌癥診治中心、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對腫瘤的命名、組織分型、分級、分期(TNM)、診治等進行了規范,其中著名的有UICC的惡性腫瘤分期與臨床腫瘤手冊、美國癌癥協會的臨床腫瘤學與癌癥分期手冊等。1995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成立,它由美國21所世界一流的癌癥中心組成的權威學術組織,該組織發布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在美國,腫瘤的診治規范化率高達68%[4]。
我國于50~60年代開辦“全國性腫瘤學習班”,統編“實用腫瘤學”;第一部《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1990年發行并施行;1997年,中國抗癌協會組織專家編制《新編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衛生部2003年12月9日印發《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統一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篩查、診斷和治療的各項標準;2005年由中華醫學會出版《臨床診治指南—腫瘤分冊》。2006年,我國成功地與美國同行合作引進NCCN,并使其本土化,經過共同討論制定NCCN中國版,目前已經完成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和淋巴瘤的診療規范,這對我國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將起到重要作用[3]。有專家指出,實現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化后,醫療機構不用添加設備,患者無需增加經濟負擔,病人的生存率卻至少可以提高15%。
云南省衛生廳為整合全省腫瘤臨床診治力量,推動云南省腫瘤診治規范化,2005年批準云南省腫瘤醫院成立“全省6個省級研究中心”:省腫瘤化療、腫瘤放射治療研究中心,省大腸癌、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研究中心,省腫瘤臨床治療、生物免疫治療中心。2008年至今,云南省衛生廳重新審核批準云南省腫瘤醫院成立“全省11個省級研究中心”:肺癌、頭頸腫瘤、乳腺癌、婦科腫瘤、腫瘤化療、腫瘤放射治療研究中心,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研究中心、腫瘤研究臨床治療中心、腫瘤生物免疫治療中心、大腸癌、骨與軟組織腫瘤。2010年云南省腫瘤醫院組織專家、學者編制云南省常見腫瘤的診治路徑、流程,進一步規范腫瘤診斷及治療。云南省腫瘤醫院于2005年10月成功舉辦“第四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云南省腫瘤規范化診治培訓班”目前已舉辦了三屆。昆明醫學院以“立足邊疆、服務云南”為辦學宗旨,針對腫瘤發病率、死亡率不斷升高的趨勢,根據對腫瘤患者實施診治規范化的要求,2005年9月云南省腫瘤醫院掛牌成立“昆明醫學院臨床腫瘤學院”,系統地開設腫瘤專業教學。制定腫瘤學各專業的教學大綱及實習大綱,并組織編寫腫瘤學系列教材 5部——《臨床腫瘤學概論》、《臨床腫瘤外科學》、《臨床腫瘤內科學》、《臨床腫瘤放射治療學》、《臨床腫瘤病理學》,2006年正式招收昆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系腫瘤專業方向學生,成為云南省培養腫瘤專業醫學人才的教育基地;目標是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昆明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建設成:云南省腫瘤防治研究中心、云南省腫瘤學術交流中心、云南省腫瘤專業人才培訓中心。
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指出:早期發現、診斷及治療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現有的技術方法應用得當,可使癌癥死亡率降低約1/3;癌癥防治機構應建立具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防治措施,建立癌癥預防及康復咨詢與早診早治科室,將健康教育、癌癥預防、臨床診治及康復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5]。
腫瘤診治規范化包括診斷規范、病理分類、TNM分期、治療常規(包括綜合治療方案及放療方案)、療效評價標準、放射性損傷評價標準、隨訪要求等,涉及多個學科、專業。為建立多學科綜合治療最佳模式,提高醫療護理質量,診治規范化應體現科學性、時效性、可靠性、可重復性、可操作性、完整性、標準性、合作性、靈活性、差異性及效益性的特點,有助于診治工作程序的專業化和標準化,促進診治觀念的更新[4]。腫瘤診治規范的制定基于循證醫學的證據,目的是給予規范化治療,規范化的個體治療需要循證醫學數據支持,它直接決定癌癥病人的生命質量。積極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將臨床試驗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目前,國際上正在樹立一種新的概念:“參加臨床試驗能得到最新、最好的治療”[3]。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最大優勢是提高放、化療的敏感性,減少放療、化療藥物對人體的毒性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近年來,腫瘤營養學正逐漸形成并興起,在協同抗腫瘤治療作用時,可減少化療藥物引起的嚴重毒副作用[6]。
惡性腫瘤具有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兩大特征,絕大部分腫瘤病理類型、生物學特性和病期等不盡相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原發灶局部未控或復發、轉移和原發灶與轉移灶同時存在引起。WHO在20世紀曾報告惡性腫瘤病人中有 45%是可治愈的,由外科治療治愈的為28%,由放射治療治愈的為12%,由化療治愈的為5%[7]。
任何一種抗腫瘤治療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很難從整體上給予全面的治療。因此,腫瘤治療必須針對性地、充分合理地運用各學科有效的治療手段,相互取長補短,局部全身并重,才能進一步提高腫瘤的治愈率,這就是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即根據病人的身心狀況、腫瘤具體部位、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向,結合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改變,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多學科各種有效治療手段,以最適當的費用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最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減少副反應,并提高生存質量。高度重視腫瘤病人的首次合理綜合治療,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真正體現“治病”和“治病人”的根本區別,體現“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是惡性腫瘤治療的根本基礎。它首先要求系統地了解該病人腫瘤的發生、發展和目前狀況,腫瘤病理類型、分化程度、生物學行為,臨床分期和機體狀況等,充分掌握現代細胞分子生物學進展,各種基因、蛋白、受體、標志物等單獨或組合的臨床診治和預后判斷意義;其次,應該了解現有多學科治療中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對該腫瘤的客觀療效、優勢和局限性;第三,依據疾病的特點和病人機體狀況,將現有的治療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相互補充,力爭最大限度地殺滅腫瘤細胞,提高治愈率,并將機體損傷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病人身心狀況、民族文化背景、醫治意愿、經濟支付和對治療方法副反應的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成員的態度等。好的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需要以病人無瘤生存期、總生存期、遠近期毒副反應、病人生存質量和治療成本等為最終判斷指標,在循證醫學指導下,把握好:1)局部與全身治療并重的原則;2)分期治療的原則;3)個體化治療的原則;4) 生存率與生活質量并重的原則;5)成本與效果并重的原則;6)中西醫并重的原則;7)不斷求證的原則[8]。
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化的應用要與醫院實際相結合,做到醫療運行規范化,充分發揮自己醫院的優勢和特色,在醫療規范化運行中,堅持腫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策略,按照《診斷治療指南》標準,以循征醫學為基礎,確定腫瘤診治流程,按專病專技專科制度進行規范化診治, 按照不同病種設置相應科室,明確科室專業方向及確立學科帶頭人,確立“多學科綜合治療腫瘤”的發展思路,明確自己的定位,重點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專業學科帶頭人領導和組織規范化的臨床實踐和研究,發現和總結規律,綜述國內外研究結果,提出本單位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化意見。臨床腫瘤醫生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應遵循:有科學依據和有邏輯性的臨床醫學,同時經過科學研究得出最后的結論。在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化的基礎上,重新認識腫瘤發生、發展的規律和本質,結合本學科的發展以及其它治療手段,基礎與臨床研究結合,指導腫瘤綜合治療方案的研究和開展,進一步提高腫瘤的診治水平。
[1] 郝希山.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3.
[2] 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2010:261-326.
[3] 馬 軍,秦叔逵,張清媛.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M].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87-594.
[4] 曾廣基,郭榮平,陳 明.常見腫瘤單病種診療規范的制訂和實施[J].現代醫院,2007,7(2):112-115.
[5] 衛生部.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要點匯總[J].中國腫瘤,2002,11(5):250-260.
[6] 黎介壽.腫瘤營養學的興起及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4,12(4):221-222.
[7] 于金明.中國腫瘤放射治療學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臨床醫生,2005,33(10):2-4.
[8] 隋 軍,黃云超,李文輝,等.臨床腫瘤放射治療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