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中醫科,北京 100050)
中醫教育是西醫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其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要提高教學質量,既要求授課老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也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并要掌握好教學手段和方法,善于誘導,才能使學生們較快地接受中醫的理論和診療方法。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以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作為西醫院校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中醫學知識和技能,以便適應當今醫學模式和21世紀醫學發展趨勢。這也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中醫藥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一名中醫老師應該以此為己任,全面提高自身技能,切實貫徹教學大綱,扎扎實實地教好這門課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認識中醫,理解中醫,宣傳中醫,運用中醫,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醫中藥學。
在學習中醫課程之前,通過設立簡單調查問卷發現,西醫院校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醫還是很感興趣的,他們認為中醫很“神奇”,認為作為一名中國醫學院校學生,學習中醫是必要的,并希望通過學習,能夠掌握中醫基本技能,將來能用中西醫兩套理論診治疾病。但同時也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中醫學為非重點科目,只做適當了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學習。甚至有些學生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或者缺課等現象[1]。由于西醫院校學生在學習中醫的同時,還要學習許多西醫的內容,加之教學安排很不合理,西醫科目設置過多、內容取舍不當,無疑大大消耗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對中醫所投入的精力更少之又少。
目前,在西醫院校教學體系中,中醫學教學內容繁多,課時少、周期短、實踐機會少是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中醫學是綜合性很強的必修學科,它的教學內容主要由《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6門課程濃縮精煉而成。這6 門課程在中醫院校系統講授大概需要550學時,而在首都醫科大學僅僅安排72學時,所以教師授課不可能像中醫藥院校那樣進行系統、全面、分科的理論加實踐的中醫教學[2],必須高度概括所授課的內容,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充分消化理解,課后又不能保證足夠的時間鉆研中醫,面對考試只能疲于應付,使得學習中醫的興趣進一步減少。
首都醫科大學的中醫課程一般開設在第五學期,由于在開設中醫課之前,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若干西醫課程,并且已經較全面地接受了西醫理論,形成了較穩定的現代醫學思維模式,所以學習中醫學時常不可避免地用西醫觀點來看待中醫,把中西醫理論對號入座,不能融匯貫通,出現不理解和脫節現象[3]。習慣將中醫的臟象理論與西醫的器官系統等同起來。如把中醫“心主血脈”與西醫解剖結構上的心臟具有泵血功能聯系在一起能夠理解,但對“心藏神”,能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不能接受,主觀地認為“中醫的心就是大腦”。可見在西醫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下同步學習中醫,只會造成觀點上的沖突和思維上的混亂,以致許多內容不能學深學透。
滿堂灌輸的方式可以說是中國的傳統教學模式。目前,大部分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遵循的也是這種模式。此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 使學生思維能力趨于僵化,不利于學生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問題,缺乏課堂的活躍性,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醫學是從實踐中來的科學,脫離了實踐,脫離了周圍的環境,中醫學就無從談起。中醫理論決定了它的抽象性,簡單的教學模式,不但使學生不能領會中醫理論,反而使學生感到難懂、難學、難記、易忘,對中醫也就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偏見。中醫學目前教學方法需要改革,尋求嶄新的教學方法是每一個中醫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一名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師,雖然前面提到的一些客觀條件比如教學內容多、課時有限等困難目前不能改變,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教學質量提高還是有許多方法的。勿庸質疑,教師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宜力求做到授課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 既保持中醫特色,又體現發展、反映時代特征,尋求適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在這一前提下,首先,教師應當摒棄重講授的習慣,重在尋求最好的方法使得學生掌握知識。其次,要有創新意識。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在有限的課時內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大膽進行試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多、更好地獲取知識,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達到了解中醫、運用中醫、發揮中醫的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中醫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與傳統文化一脈相連。縱觀中醫的歷史長河可以發現,凡是卓有成就的中醫大家多不乏在文學藝術上有著高深造詣,如清代溫病大家薛雪同時是詩人,著有《一瓢詩話》;清代婦科大家傅山同時又是文學家、書法家。近代著名醫家惲鐵樵,同時也是文壇大師,國學功底極為深厚,文名甚至蓋過醫名,其他名醫國學深厚的亦不勝枚舉[4]。由此可知,傳統文化是成為高水平中醫的基礎。中醫教師在講授中醫課程時更會常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內容,所以更應注重加深這方面的修養,博覽群書,錘煉語言,并在授課過程中點滴滲透給學生。例如在講授中醫基礎時,提及一些歷史典故,如“扁鵲見蔡恒公”、“杯弓蛇影”等;在講授中藥時,適時穿插一些古文、古詩,如“觀書百部興何窮,門掩仙茅處士風。誰謂山居無遠志,野花休笑白頭翁。”一詩引出了4味中藥:百部、仙茅、遠志、白頭翁,然后分別鋪開仔細講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理解,同時提高了醫學生的人文素質。
所謂中醫特色,就是中醫學有別于其它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的特殊性。任何學科的存在、發展及其生命力都是由這門學科的特色所決定的。任何學科都有它的長處與優勢,這也是由特色所決定的。因此,讓學生了解中醫學的特色與優勢,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利的。如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注重認識人體生命的個體、動態、多樣性的特點,用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啟發、熏陶、培育西醫學生的整體醫學思想,幫助他們理解中醫整體觀的內涵。同時,注重強調辨證論治的特色,個體化治療的優勢,中藥和方劑的長處、現階段中醫中藥研究的新進展、一些西醫不可比擬的臨床療效等,并把中醫學的文化特質貫穿融滲其間,使同學在聆聽中充滿新奇感,并且心悅誠服,從而激發其學習中醫的興趣與熱情[1]。
3.3.1 采用病案分析法授課
中醫學是經驗醫學,它的理論與臨床是密不可分的。將臨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學生面前,分析其臨床表現、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等。通過觀察發現利用病案分析法進行中醫學的教學,較大幅度提高了中醫學臨床教學效果,可以加深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系統的回顧,以及中醫臨床的深入了解,加強了學生中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并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咳嗽”時,把臨床常見的“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的典型病案列舉出來,詳細分析其臨床癥狀、治療原則及方藥,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增加了興趣,還加深了記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3.3.2 中西醫知識結合授課
西醫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中醫之前,已經習慣了西醫的思維模式。如果要完全拋棄西醫來講授中醫是行不通的,中西醫結合授課才是講授中醫學的必然選擇。雖然兩者屬于截然不同的兩個理論體系,但目的都是為了治療疾病,所以有相通之處。同時也可以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借鑒。首先,學生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不能用西醫的理論生搬硬套學中醫,但是可以借助于西醫知識理解中醫知識。確實,對于中醫理論基礎不深的西醫學生來說,理解一些中醫術語是有一定難度的,中西醫結合授課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如在學習“肝主藏血”功能時,結合現代解剖學講授肝內含有大量肝血竇,肝血竇具有一定的貯血作用,當機體需要時可適量補充循環系統中的血量。從而證明中醫“肝藏血”的理論是有其物質基礎和科學道理的。這樣的講解使學生迅速記住了“肝藏血”這一功能。而且理解了中醫學所講的“臟腑”,除指代臟器本身這一實質外,更代表功能范圍,從而又加深了學生對中醫“臟腑”的理解。再如在講授望診時可以聯系醫學影像學,如核磁共振、CT、胃鏡、腸鏡、電腦超聲等,其實這些現代醫學的檢查可以看作是中醫望診的延伸,是中醫望診的發展。這樣,結合現代醫學發展講授中醫課程,加深了學生對中西醫理論區別的印象,也找到了學習中醫的竅門[6]。
3.3.3 組合多媒體教學加實物應用
在網絡軟件高度發達的今天,制作簡單幻燈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依據教學內容下載和制作豐富多彩的影像、圖片、音響、動態資料等已經輕而易舉,但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并不是簡單的湊合和迭加,而是要依其不同的特點選擇運用,發揮最大的效應。同時可把實物引入課堂,增加真實感,加強感官刺激。譬如,在講解中藥時,同步放映該藥在自然環境下生長過程的音像資料。同時,在每位學員面前放上相關的實物標本。在上針灸課時,制成帶有三維立體圖像的軟件,輔以相應的人體模型或真人模擬進行教學。這比一般的圖形演示和講解更能吸引學生,形象直觀,增強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記憶,教學質量遠遠優于單靠口授、板書的傳統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個反復實踐、長期摸索、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醫學教師只有深刻了解、分析西醫院校中醫教學的固有特點,注重知識更新,加強教學修養,注意和講究教學藝術,加強西醫理論和中醫理論的聯系,并結合臨床講解,才能豐富課堂內容,培養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培養新一代中西醫結合的跨世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廖伯年.談談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7,22(4):403-404.
[2]姜德友.加強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建設的重要性[J].中醫教育,2003,22(1):18-21.
[3]孫元瑩,趙新廣,劉丹卓,等.西醫院校中醫內科教學模式探討[J].國醫論壇,2007,22(3):46.
[4]張少聰,李青天.中醫教學方法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08,4(3):89.
[5]王春梅.關于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6):2227.
[6]邱根全,曠欲勝,蔡 云,等.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