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
當前世界經濟,唯一能說得清的就是“說不清”。
屢敗屢戰的美國在膠著狀態中撲騰。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房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揭開次貸危機“大片”的帷幕,也開始了美國屢敗屢戰的演出。隨著金融危機達到高潮,美國又是緊急貸款,又是注資,又是降息,又是出臺經濟刺激計劃。
幾經“撲騰”,美國經濟狀況有所改善。然而,美國經濟形勢總體仍難言樂觀。從產出水平看,去年第四季度才勉強恢復到雷曼倒閉前水平,4年時間里美國經濟增長幾乎為零,這比二戰以來美國歷次經濟危機后復蘇情況都要糟糕。另外,美國今年1月份全部制造業新增訂單環比下降1%,貿易逆差環比增長4.3%,顯示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美聯儲正在繼續觀察形勢,不排除屢戰屢“撲騰”,也就是年內再度出臺第三輪量化寬松的可能。
屢戰屢敗的歐洲在膠著狀態中越陷越深。2009年底,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引爆了歐債危機。2011年以來,歐債危機不斷惡化。今年3月初,經過無數次談判,吸引全球眼球的希臘債務重組終于有了結果,史上最大規模的主權債務重組就此展開。但債務重組只能暫時緩解財政支出的流動性困難,無法恢復財政收支平衡。
歐債危機的第一階段是主權債務危機,現正步入第二階段,即債務重組后銀行盈利和融資能力下降的銀行業危機。第三階段將是實體經濟危機,歐洲銀行業將不得不緊縮信貸投放并最終傷及實體經濟。為了經濟復蘇大局,一向穩健的歐洲央行長時間將基準利率維持在1%的低水平,并在今年2月底向歐元區銀行體系提供超過5000億歐元的3年期低息貸款,希望以此促使商業銀行更多地向實體經濟放貸,提振瀕臨衰退的歐洲經濟,還積極購買意大利、西班牙等歐元區國家債券,以降低這些國家的融資成本。盡管如此,在導致歐債危機的深層次矛盾未能徹底解決以前,歐洲各國的努力改變不了屢戰屢敗的命運,只能是在膠著狀態中茍延殘喘。
新興經濟體在“三面夾擊”中前進。在全球經濟增長趨緩、特別是發達國家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不約而同地受到穩增長、防通脹和調結構的“三面夾擊”。新興經濟體已由危機以前的“高速”增長換擋為“中高速”甚至“中低速”,巴西從前年的7.5%大幅下降至去年的2.7%左右。在全球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美歐不斷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的后危機時代,新興經濟體普遍存在物價水平上漲、資產價格居高不下現象,抑制資產泡沫、控制通脹壓力不小。防通脹、保增長的關鍵還是調結構,特別是深度挖掘內需潛力、實現產業延伸和升級。
需要指出的是,還有三大不確定因素影響甚至左右著世界經濟走勢。一是政治因素。今年是大選之年,美國、俄羅斯、法國、墨西哥、韓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均要舉行大選,5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的4個要發生首腦更替。二是社會因素。“阿拉伯之春”至今仍在發酵,北非、西亞各國各種動亂仍在持續,敘利亞武裝沖突激化,伊朗局勢走向尚不明朗。三是自然災害頻發,極端天氣愈演愈烈。
當下,世界經濟唯一能說得清的只能說是“說不清”。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一方面要以靜制動,“冷靜觀察,發展自己,保持主動,積極應對”;另一方面,要在內部切實堅持穩中求進。“穩”是前提。千穩萬穩一句話就是可控,就是不出事。“求”是手段。穩定不是固定,“求”就是要深化改革。坐地日行八萬里,最大的動就是最大的穩,最大的穩也就是最大的動。“進”是目的,是效果。在穩的前提下,前進中的問題只能靠前進解決。▲(作者是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
環球時報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