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9月14日應邀到清華大學看望師生,并在學校大禮堂發表演講。演講持續近1個小時。本刊摘登如下。
站在這里,我首先想起曾擔任過清華教授的梁啟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來清華作演講,題目是《君子》。他引《易經大傳》 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話,勉勵學子們樹立“完整人格”。我以為,他這次演講,對清華優良校風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以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就成了清華的校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強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的身心意識中,使其剛健而不屈,獨立而不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說作為客觀事物的發展,以其“剛健”的品格,自行運動著,真正有見識的“君子”當知天時、任時命,順應“天道”自然規律,以“天”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推動客觀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載物”就是要像大地那樣廣博寬厚,容納萬物。這是我國古代人生修養的積極方面。孔子就說過“寬則待眾”,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不念舊惡,怨則用希”。孟子主張“君子莫乎已,與人為善”,“利人者即為,不利乎即止”。厚德,就是要加強道德修養。清華老校歌中說:“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意思是說上學受教育,首先學習的是“氣度”和“膽識”,學文學藝是第二位的。這里的膽識和氣度其實就是泛指做人的問題,文藝其實就是為學的問題,為人與為學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中華精神集中表現于兩個命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是奮斗精神,一個是兼容精神。這兩種精神,在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內憂外患,歷經磨難,仍得以繁榮昌盛,靠的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品德。
清華大學建立以來,為共和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專家學者,他們以淵博的學識、聰慧的才智和嚴謹理性的氣質,詮釋著一代大師“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上續民族惠民,下行“內圣外王”之道,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不計名利,憂道不憂貧,始終保持高尚的境界和愛國的熱忱,在艱苦的環境中洗凈鉛華,彰顯本色,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今天我們要培養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須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倡導心存敬畏、行己知恥、誠實守信的社會道德觀,對社會要有奉獻精神,對他人要有責任感,對弱者要有同情心,養成情操高尚的人格。這不僅是對社會的責任,對他人的尊重,更是人的自信與莊嚴。
(據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