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結海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礎部,安徽 馬鞍山 243041)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頂層設計的基本路徑
錢結海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礎部,安徽 馬鞍山 243041)
頂層設計是實現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規范化、制度化、實效化的迫切需要。頂層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路徑一是課程化處理,修正實踐教學無序狀態,其中心任務是編制課程標準;二是專題化處理,以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為靈魂,對實踐教學實行任務群管理;三是項目化處理,抓好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項目管理和項目教學;四是特色化處理,著重抓好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載體選用工作。
思政課實踐教學;頂層設計;路徑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是基于高校在全校范圍內統籌管理思政課教學的需要,是促成思政課實踐教學實現資源的最優化、管理的制度化和運行的長效化的需要,也是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針對性、靈活性的需要。筆者擬從四個方面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提出原則性方法。
目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著系統建設不力、不到位的問題,從而導致比如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內容重疊、課時安排擁擠、考核方法簡單、指導力量單薄等問題。在諸多問題當中,最為突出的是實踐教學沒有課程標準,這里包括內容標準、課時標準、考核標準等,而作為更高標準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教學原則也都沒有得到很好地明確。在“無標可依”的情況下,一些高校在把教學任務交到教師手上之后,教師們“單兵作戰”、“各自為政”,致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總體上處于一種無序狀態,教學質量很難保證;還有一些高校簡單潦草地把實踐活動當作思政課實踐教學本身,致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活動無教學、有形式無內容、有體驗無思想,這種“淺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做法,更談不上所謂的質量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筆者認為需要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課程化處理”。
課程化處理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當前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首要問題。所謂的“課程化處理”,是指按照課程開發建設的理念方法,以學校法定教學文件的形式,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標、內容、組織、評價做出明確規定,提出明確要求和執行標準。“課程化處理”的核心工作是編制課程標準。課程標準作為課程的核心要素,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目標和內容框架,從而成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思政課教學要引導學生“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針對實踐教學,《意見》要求“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1];《意見》還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1]。這是《意見》從不同角度分別明確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根本任務、課程目標和課程性質。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框架是對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的具體展開。教學內容框架的構建有兩種體系依據:一是按學科知識體系構建;二是按照行動知識體系構建。姜大源教授倡導的針對于職業教育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2]的課程就是按照行動知識體系來構建教學內容框架的。這一模式給思政課實踐教學設計的啟迪是:基于“工作過程”來安排教學內容、設置典型情景、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從而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促進對學生的綜合鍛煉、綜合培養,有利于提高師生“做”的能力、“學”的成效。
專題化處理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參照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內容設計主題,篩選出在同一主題下若干實踐教學任務,組成實踐教學任務群,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任務的集群管理。
專題化處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要義有兩點:一是確定專題的主要依據是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內容,而不是別的什么內容。這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盡管是思政課教學不同的組織形態,但都應服從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內容是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本依據,這就決定了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內容則是實踐教學的靈魂,實踐教學必須貫穿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吸收和提升;實踐教學只能是理論教學的實踐形態,理論教學也必須有實踐教學的補充,并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實效性。如果不能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統一于高校思政課教學這一范疇,結果便是:要么偏離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軌道,降低內容上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成為基礎教育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要么脫離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軌道,消解內容上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成為自發性質的社會體驗活動。當然我們仍要明確的是,確定專題的依據是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內容,但這不等于說是實踐教學必須按照思政課某一門課程的學科體系來設計,實際上這既做不到,也不必要。因此,確定實踐教學主題的依據的“內容”,可以是對大學四門或兩門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的綜合,如“城鎮社區考察”實踐教學,在理論內容上就可以綜合哲學中馬克思主義的事物發展規律的觀點,政治學中馬克思主義的居民自治理論,經濟學中馬克思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倫理學中馬克思主義的公民道德建設理論,社會學中馬克思主義的人口理論等等。二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任務實行集群管理。這種管理方式是借鑒了職業院校有關專業群建設的理念,即對“有著共同的資源基礎、技術基礎和社會關聯基礎相近,能在同一實訓體系內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的各專業實行集群建設”[3],它的基本特征是“專業建設要素的集成性、專業建設形態的集群性、專業建設目標的集約性”。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實行集群管理,核心工作是在同一主題下“基于工作過程”設計若干實踐教學任務,組成一個實踐教學任務群;在管理運行上,學校負責實踐教學任務群的設置統籌和資源投入,師生則按規定在各個任務群中必修和選修具體的實踐教學任務。比如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主題,可以設計出“我與馬鞍山的文化事業”的實踐教學任務群,群內的實踐教學任務可以因地制宜地設計為“參觀活動”——開展馬鞍山市主要文化景點參觀活動;“社會調查”——開展馬鞍山市民思想道德狀況調查活動;“社區共建”——開展與學校周邊社區的文化共建活動;“文化傳播”——開展文藝下鄉、科技下鄉、法制下鄉等活動:“文化創造”——組織開展校園文體科技節、參與馬鞍山市的科學研究活動。
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任務實行集群管理的意義在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避免一些割裂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思政課理論教學關系的做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統籌管理好各年級各專業的實踐教學,形成良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秩序;在全校范圍內優化整合思政課與團學工作的教育資源,提高實踐育人實效。
“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體現的是“工學一體化”、“教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思路。當中的“項目”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生產情境中實際完成某一工作任務。筆者所指的項目化處理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校開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化管理;二是思政課教師開展的項目化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化管理是學校在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定位、目標和總體任務的基礎上,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整個運作系統進行細化,使之成為一個個具體項目,然后再分解給相關的部門、單位加以落實,比如把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建設“大系統”分解為“課程標準的編制與實施”、“課程計劃的制定與落實”、“教材的編寫與使用”、“教師的調配使用與培訓”、“實踐教學基地的開發與建設”、“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等等。項目化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按照課程標準,依托現有的實踐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繼續細化,將之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的活動任務(“工作任務”),并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活動流程和方法去落實。
項目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方法,可以按照姜大源“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念來設計。一是每一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活動項目,明確活動主題后可以按“六個步驟”來設計:“制定活動計劃——實施任務分解——落實活動任務——開展活動調控——進行成效考評——做好分析與總結”;二是在同一范疇(主題)下設計出三個以上的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按照工作過程展開的課程內容設計,必須采取比較學習的原則。在這里,要求比較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求:其一,比較必須三個以上;其二,比較必須同一個范疇;其三,比較中重復的是步驟(工作過程)而不是內容。學生在同一個范疇的三個以上工作過程構成的課程單元——學習情境的學習中,通過步驟的重復掌握技能,融入知識,又在不同內容的比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2]比如“大學生誠信狀況社會調查”,就可以按照單項“六個步驟”、同主題三個以上子項來設計:“班級同學考試作弊情況調查”——“校內畢業年級學生求職簡歷作假情況調查”——“大學生信貸違約情況調查”。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安排,目的在于促成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做”,轉變為教師“放開手”讓學生獨立“做”;促進學生在完整的“做”的過程中生成出完整的思維過程,思維能力也得到相應的鍛煉。
特色化處理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各個高校的辦學類型、辦學層次、辦學傳統、辦學特色決定的,是各個高校擁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差異性決定的,也是各高校實現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所需要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色表現為特色的教學內容和特色的教學形式,其中內容的特色歸根結底源自于這所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呈現特色的根本,而形式是用來表現內容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形式上來概括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色,這種概括試圖為特色化處理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一種導向。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又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在實踐教學領域它通常是以“實踐活動”來呈現的,這種能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的實踐活動又被稱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活動載體”[4],這種活動載體“按照人類實踐活動的目的以及思政課程的目標可以分為探索性活動、創造性活動、變革性活動和生產性活動等四種基本類型”[4]。當然,各個基本類型的活動載體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如探索性活動可以細化為調查活動、探險活動、科學研究、社會考察等。對于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為使命的高校來說,上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四種活動載體勢必都應使用,但依據各自的具體人才培養目標,應各有側重。“側重”是形成“特色”的重要路徑,所以選用具體的活動載體,應結合適應某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應結合該高校的辦學實際,包括學校的類型、層次,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現狀,學校的辦學特色等因素;應結合包括年級、專業、家庭等因素在內的學生實際;還應結合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重要陣地條件的社區實際。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5號[Z].
[2]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5.
[3]錢結海.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幾個問題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10(5):62-66.
[4]錢結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活動載體[J].凱里學院學報,2011(2):23-25.
Abstract:Top design is the ur gent need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ef fectiven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basic paths of top design: f rstly, courses planning and amendment of disorder teaching practice. Its central task is the prepar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Second, thematic processing, tak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s the soul and implementing task group management; Third, project handling, focusing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ject teaching; fourthly, characteristic processing, focusing on carrier selection.
Key words: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 top-level design; path
(責任編輯 查明華)
The Basic Paths of Top-level Design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
QIAN Jie-hai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243041, China)
G641
A
1674-9200(2012)04-0108-03
2012 - 04 - 30
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同城職業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研究”(JG11281)。
錢結海(1971 -),男,安徽懷寧人,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