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 為
魯迅思想深刻,文風奇崛,我們見到的其著作應該基本上是本來面目。這可能是由于其特殊地位決定的。他的同時代人、論敵們、朋友們、學生們,以及后來人,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魯迅揭露當局崇洋媚外、對內腐敗,鎮壓學生,迫害進步知識分子的篇目都刪除,我們讀到的還是完整的魯迅嗎?如果我們把魯迅著作中的“底”,用現在通行“的、地、得”代替,“伊”用“她”代替,“柴霍甫、囂俄”用“契訶夫、雨果”代替,那還是原汁原味的魯迅嗎?
上述假設絕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每一個朝代對以前出現的文字,不管是前朝的,還是當朝的,都會重新審查,再次刪削,以適合當時的價值觀和當前的形勢。比如,朱元璋就對《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大為震怒,聲稱如果老家伙活到今天,也得挨板子。洪秀全打下了南京,就專門成立了“刪書衙”,對《四書》《五經》大動斧鉞,清除不合時宜的思想。新皇上臺,完全拋棄了民主的追求或追求民主的旗幟,要把昔日的知音、崇拜的圣人關進監獄,假如他不識時務的話。已有的著作要在新朝代或新時代生存,都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存真或求生?這也可以說是歷史與現實的矛盾。
存真就是要承認歷史,原著是什么樣就保留什么樣。求生就是要適應新朝代或新形勢新的價值觀,做技術性加工,刪刪補補,否則就不許出版或不宜出版。七八十年前的文件還有出版價值或指導意義,很可能是有一幫秀才在不斷使之現代化。所謂“圣之時者”,魯迅說就是時髦的圣人。包括使圣人的思想、文字現代化,使圣人失去本真。要出版,就必須妥協,必須犧牲部分歷史和本相。
1990年,王慶祥先生在《溥儀日記》(全本)整理說明中提到“溥儀日記中記錄的某些講話、記述的某些見聞以及其中反映的某些觀點,由于受到當時政治背景、特殊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現在看來是不合時宜的,這當然不應苛求于寫日記的人。對此,除刪節一些內容外,均加注釋說明。”注意,這可是全本啊!照樣要做刪節。2009年,王慶祥在《我怎樣整理和注釋<溥儀日記>》一文中,對再版時的建議,第一條就是“恢復因政治因素而刪除的內容”。可見,政治是不斷變化的,現實是不斷變化的,尺度也是不斷變化的,惟一不應變化的,就是歷史真相,歷史原貌。
對于歷史,對于已有的著作,我覺得理想的做法是實事求是、原汁原味。止庵先生在談到《周作人譯文全集》的編輯時說:“除了這種明顯的出入(同一篇文章中的同一個人,出現了兩種譯名——筆者注),其他的地方,即使是周作人翻譯得不合適、不準確的,都統統不改。”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負責。人們常說,歷史要為現實服務,充類至盡,所以有了“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說法。我們總說要抓住現在,把握眼前,其實,只有現在是靠不住的,無法把握的。每時每刻、每分每秒,現在都在成為歷史,未來都在成為已來。我們應創造歷史,而不是捏造歷史;應造福未來,而不是給未來設置迷霧,包括不真實的文字記錄。
1964年,吳晗為第四版《朱元璋傳》寫的自序中說:“1941年我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歷史系教授,重慶的‘國立編譯館’約我寫一部《明史》,稿子寫好一部分送去了,隔不多久,原稿原樣退回。稿中附有一個條子:‘紅軍之起’擬改為‘民軍之起’以下一律照改。東方,一,十四。”吳晗認為編輯的要求可笑、無理,“紅軍”怎么能改成“民軍”?那都是歷史事實呀。不能因為忌諱現實中的紅軍,就把歷史上的紅軍改名吧?我們經常面對類似的要求,雖然沒有那么可笑。如,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對二十世紀的作品,提到年代的,如“二三十年代”,也要畫蛇添足地加上“二十世紀”;蘇聯,要變成“前蘇聯”;“滿清”不許提,要說“清朝”“清代”;“解放前”“解放后”不時興了,要說“新中國成立前”或“1949年以前”“新中國成立后”或“1949年以后”……要按照這個標準清理以前的著作,那簡直會無法完成。
賈平凹先生的《廢都》,涉及性描寫,多處標有“此處刪去×××××字”。×××××代表刪去的具體字數。很多人認為這是商業炒作的噱頭。從另一角度看,難道就不可能是一種反諷?——反正都要閹割,我就自己動手吧。
一位大師的遺孀整理出版大師的遺著,專家對照手稿影印件后發現,遺孀對遺著做了不少的刪削,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對作為引文的《笑林廣記》,也做了刪削,如刪掉了“放屁”。學術大師同時也是幽默大師,任何刪削都是損失。可能是因為夫人認為不雅。老太太太冬烘了!她怎么就忘記了,毛主席詞作中就有“不須放屁”的字樣。上行下效,風靡一時。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屁聲”傳遍了全世界。
孫犁先生曾買過一部清朝道光年間朱緒曾仿宋刻本《棠陰比事》,“朱緒曾的刻本,無論版式、字體、紙張,一體仿宋,就連宋諱,也照樣缺筆,對于我這個沒有見過宋版書的人來說,真是大開眼界了。”(孫犁《讀<棠陰比事>》)我認為,這是對待歷史,對待文化遺產的最理想的態度和做法——盡量保持原樣,原汁原味。
朱元璋刪改的《孟子》,洪秀全版的《四書》《五經》,除了供少數專家研究朱、洪時代的文化專制,還能有其他作用嗎?要研究傳統文化,還得看未刪節的原著,包括《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