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意外”赴大陸出席交流活動震動島內政壇,民進黨內要求調整兩岸政策的呼聲隨之水漲船高。日前,民進黨突然決定將過去“立法院”黨團提出的“中國人投資管理條例”草案更名為“兩岸投資管理條例”草案共識,立即引發島內熱議。臺灣《中國時報》的評論稱,雖然僅僅是“兩岸”替代“中國”的兩字之差,但個中差異卻是巨大的認識鴻溝,是否意味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將出現重大轉變,引人注目與深思。
據臺灣TVBS電視臺19日報道,民進黨主張“臺獨”的意識形態,除了在其“臺獨”黨綱至今并未刪除上可見一斑外,還可以由民進黨稱呼大陸時都說“中國”可以看出,因為他們認為“兩岸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但是,由民進黨內跨派系“立委”組成的“兩岸小組”近期連續召開兩次會議,要將過去提出的“中國人投資管理條例”草案更名為“兩岸投資管理條例”草案,草案內容也同意在配套規范下松綁低敏感性產業。據了解,民進黨“兩岸小組”成員包括謝長廷的子弟兵管碧玲,與蔡英文關系密切的陳其邁、蕭美琴,被視為蘇貞昌人馬的吳秉叡以及陳水扁親信高志鵬等。
報道稱,這已是近一周內民進黨內第二度討論所謂“中國稱謂”問題。前往云南參加兩岸關系研討會的前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日前發表“民進黨破冰之旅的登陸策略”再度倡議,把“中國”改稱為“中國大陸”,并呼吁恢復“中國事務部”同時改稱為“中國大陸事務部”或“兩岸關系事務部”。由于近年民進黨正式文書均以“中國”稱呼大陸,島內媒體立即注意到“兩岸”取代“中國”的微妙變化。盡管陳其邁表示,名稱改變是去敏感化,希望外界不要用意識形態來解讀,但島內輿論紛紛認為,這是民進黨“對大陸釋出善意”,也是羅致政“登陸”的后續效應。
隨著羅致政成功“登陸”,民進黨內要求理性對待兩岸關系的呼聲日益擴大。民進黨臺北市黨部主委、臺北市議員莊瑞雄表示,民進黨應該正視大陸,民進黨要提出具體可行的兩岸政策,不應閉門造車,也不能與現實脫節,要勇敢走出去知己知彼,蔡英文和蘇貞昌等人都應該身先士卒,前往大陸進行訪問,以具體行動向大陸、臺灣民眾與國際社會證明,民進黨并非“反中”,也絕非“鐵板一塊”不能溝通,以避免被藍營質疑是“反中”、“鎖國”。民進黨高雄市議會黨團總召集人洪平朗也表示,民進黨人士登陸可以更了解中國大陸,未來黨內兩岸政策可以更務實,如果再不檢討,民進黨“不會長大”;至于名稱則是個小細節,無論是以“中國”還是“大陸”稱呼對岸,民進黨都應訂出務實、實際對兩岸人民有利的兩岸政策。
不過,民進黨內反對與大陸交流的聲音依然不少。據臺灣《中國時報》19日報道,民進黨籍前“駐美代表”吳釗燮18日表示,民進黨敗選后對“與中國交流”的討論,是“被設計”進入“不對的議程”。他聲稱,“民進黨與中國交流”,不能因為國民黨說什么,民進黨就照單全收、跟著做什么,應主動設定議程,維持“在野黨”監督的角色,爭取臺灣最大的利益,而非被牽著鼻子走。“新臺灣國策智庫”研究員劉世忠表示,民進黨對于“中國政策”的討論“嚴重不及格”,如果因為選舉的結果就把不同層次的東西混在一起,進而懷疑民進黨最基本價值,這是相當荒謬的事;未來要帶領民進黨的人,應該要說出臺灣在美國、中國之間的位置。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楊日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民進黨將“中國”改為“兩岸”其實并沒有任何實質意義,關鍵要看是不是會放棄“臺獨”意識,還是要看有沒有廢除“臺獨”黨綱,當這些都存在時,民進黨就一直是一個“臺獨黨”,實質內涵絕未改變。
香港《明報》的評論稱,民進黨的一系列動作只是借機向選民證明,自己也具備與大陸打交道的能力,若認為民進黨要借此調整其兩岸政策,恐怕是過分樂觀。其實,民進黨內本來不乏深入研究大陸的學者,黨內大佬與青壯派私下與北京打交道早已進行多時,要了解大陸,何須在研討會聽報告、餐桌上作溝通呢?說穿了就是演戲與表態,其目的在讓選民相信即使民進黨上臺,兩岸關系也不會有劇烈變化。▲
環球時報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