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星期日雜志》3月18日文章,原題:在中國構筑美國夢
丹尼爾•吉倫患有恐高癥。這名年輕的美國建筑師在中國東北一個未完工的建筑里爬梯子時這樣告訴我。在樓頂上,我和吉倫凝視一座兩年前還不存在的新城。“站在這里,”吉倫說,“你會對中國能做成的事情產生一種敬畏之情。”
2008年12月,金融危機使美國的建筑熱潮戛然而止,也摧毀了吉倫的職業。他發出數十封求職簡歷,但都沒有回音。最終,他在網上看到中國建筑公司招聘的消息,“那時,中國根本就不在我的考慮之列”。
但如果不來到6000英里之外的中國,吉倫就得不到這個機會。過去3年,外國的建筑師和設計師不斷擁入中國,他們逃離本國的經濟危機,把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爆炸式增長上。吉倫所在的那家中國建筑公司,現在幾乎有一半的設計師是外國人。
中國當然不是國際建筑師新發現的領地。美國很多一流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在中國設立辦公室。從“鳥巢”到中央電視臺大樓,中國幾乎有一半的標志性現代建筑都是由外國人設計的。然而,那些來到中國不久的建筑師不是因受到邀請,也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因為他們需要工作。
在吉倫被解雇前后,另一名年輕的美國建筑師亞當•邁耶也丟掉了在舊金山的工作。后來,他同樣來到中國。新穎性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期望能夠設計出創新性的大樓。然而,邁耶的設計一個都沒有付諸實施。在一些情況下,客戶拿著他的設計方案只是為取悅官員以便獲得投標或者為未來的工程要土地。
中國擴張的規模和速度是這些建筑師在他們國內從沒經歷過的。吉倫說:“我不是說這里的制度比我們國家的好,但有時候美國像是坐在沙發上喝咖啡,而中國就像卡爾•劉易斯,盡力向前奔跑。”
在興奮之余,人們也感到更深層次的擔憂:地方空置的大樓暗示中國的建筑繁榮可能已過巔峰。但目前,吉倫除了中國還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同時,中國國內的企業和外企為降低成本以及培養海歸,紛紛招募本地人才。吉倫說:“我不知道中國的增長速度是否可持續,但我要盡量在中國這趟快車上多待會兒。”▲(作者布魯克•拉爾默,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