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超
(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 鹽城 224004)
2007年,鹽城市立足農業“大而不強”的基本情況,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堅持高起點、多層面、樹特色、重效益,采取“市、區共建”的模式,在鹽都區郭猛鎮建設鹽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008年以后,鹽城市委、市政府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三大載體”之一,在全市9個縣(市、區)和50個重點鎮全面推進,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引擎。
近年來,由于鹽城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的合力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如火如荼,面貌日新月異,不但園區自身建設成效明顯,而且園區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引擎功能已經初步顯現。鹽城市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多次獲得部、省領導稱贊,在江蘇全省推廣。
一是規模檔次迅速提升。截止目前,全市已建設各類園區186個,完成了在9個縣(市、區)和重點鄉鎮的基本布局,9個縣(市、區)都建有一個集生產、加工流通、休閑觀光、展示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其中經省政府認定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8個,在全省13個認定總量全省第一,通過市政府認定的市級園區33個。全市各類園區核心區建設總規模達到4萬hm2,輻射面積21.1萬hm2,總投資累計近80億元。尤其是近兩年新建的園區,建設速度快、規模大、檔次高、內涵廣。東臺仙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為集研發、示范、展示、培訓、檢測、信息、觀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總面積886.7hm2,已完成投入2.5億元。展示園建成總投入1000萬元、占地6300m2,為鋁合金框架結構玻璃溫室,全部采用計算機全程智能控制室內溫度、濕度和光照。
二是項目招引成效顯著。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招引入園企業已經達到402個,招引項目總投資達到67.8億元。大豐市先后成功招引1億多元的連棟大棚葡萄園、2000萬元的園林綠化、5500萬元的水產科技園、1000萬元的名貴花木入駐園區。射陽縣引進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崇慶山先生投資1.2億元創辦占地334hm2的鹽城市康強高效農業示范園,引進投資超億元的連棟大棚鮮切花生產基地項目。2011年以來,9個縣(市、區)綜合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新上項目26個,完成投資額4.78億元。
三是輻射帶動功能凸現。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科技示范、輻射帶動功能已經顯現。2010年,全市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中安排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展示達80多項,組織3萬多農民進園觀摩,培訓數千人次,引領發展現代高效農業34.7萬hm2;招引了中糧、雨潤、光明、完達山、超大、海大食品等一批國家級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落戶園區。東臺市在園區內集中展示反季節無土栽培、墻面栽培、多層栽培、樹型栽培等30多項新型農業栽培新技術、新模式。
經過幾年實踐,鹽城市已初步摸索出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工作體系。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突出前瞻性、科學性和高起點,聘請國內知名科研院校和專家制定發展規劃,以科學的規劃指導園區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東臺市仙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重金邀請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及時為其修編發展規劃,功能定位從單一的生產示范拓展到集生產示范、檢驗檢測、種苗中心、物流銷售、休閑觀光等于一體。二是堅持基礎先行。堅持道路、水電、通信、排污、河道、閘站、橋梁等“六通一平”標準,推進基礎設施配套。鹽都區園區內建成總投資1500萬元的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和規劃展示館、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廳,已累計建成道路18km、橋梁38座、閘站22座等配套設施。三是堅持政策先行。對園區建設,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安排涉農資金、提供企業貸款、辦理行政審批手續,優先培養、引進優秀人才和提供人才信息,優先提拔晉升在園區工作的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各地積極加大對園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對土地復墾、農業三項工程、高效農業項目等各類支農資金進行梳理和整合,確保重點用于園區建設。根據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管理的有關政策,對參與投資建設園區的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主體,優先、足額給予扶持。近幾年來財政支持園區建設資金已超2億元。
一是依托資源做亮特色。堅持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出發點,充分發揮沿海、里下河、渠北和鹽土農業等四大區域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重點培植沿海地區的特種經濟作物、特種林果園藝、特種畜禽和特種水產;里下河地區的特種水生經濟作物、特種水生蔬菜、水禽和水產;渠北地區的特種蔬菜、生態白鵝、生態豬;鹽土農業區重點推廣耐鹽蔬菜、耐鹽特經等產業,打造了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名片。二是依托規模做大特色。按照“聚焦特色,優化結構,提升水平,形成規模”的要求,堅持分類指導,一業一策,加快形成“一縣一品”、“一園一特”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格局。目前,鹽城市著力培育了東臺西瓜、大豐設施蔬菜、阜寧生態豬養殖、鹽都大縱湖水產養殖、建湖花卉苗木等一批頗具影響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設施蔬菜、特色畜禽、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特色鮮明的園區產業板塊。三是依托科技做強特色。按照把園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平臺、展示的窗口和推廣的前沿的要求,突出開展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引進吸收、原始創新、集成開發、展示示范和推廣應用,支撐了園區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一是舉辦專場活動招商。以園區為平臺,舉辦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全力突破“三資”利用。僅2010年就舉辦“5.18”、“江蘇臺灣周”等6場大型招商活動,共簽訂投資項目70個,其中外商投資項目47個,累計引進“三資”就達58.85億元。二是立足產業發展招商。圍繞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統籌考慮種養、加工和流通環節,有的放矢,招引各環節項目。三是優化服務跟進招商。按照“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相關部門對招引項目開展保姆式全程服務,以優質服務進一步促進項目招引。亭湖區專門成立了農業招商局,負責園區項目招引和服務跟進。
一是創新領導機制。將園區建設確定為“一把手”工程,每年組織兩次由各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參加的產業園區建設“家家到”式的現場觀摩會,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強勢推進園區建設。二是創新政策機制。以財政投入強基礎,優惠政策招項目,切實加大對園區建設的扶持力度。各縣(市、區)財政每年都列出不少于2500萬元資金,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引導資金。三是創新運行機制。按照“政府引領、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產業興園”的思路,成立相應的園區管委會和發展公司,負責園區建設、管理和運行。四是創新考核機制。把園區工作列為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層層分解目標任務,確保責任落實到位,考核獎懲到人。
近幾年,鹽城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也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認可和肯定,但是從實踐來看,園區建設仍然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重規劃編制,輕按規實施。鹽城市在推進園區建設之初就確立了規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明確要求各地在園區建設上必須堅持規劃引領,各地在綜合型園區建設上落實比較到位,紛紛邀請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對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進行詳細規劃。但是不少地方,規劃的藍圖很好,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通過政府審批的規劃實施,在產業定位上是招到什么項目都安排近園區,最后搞成“大雜燴”,沒有規劃中鮮明的產業特色;在空間布局上,東建一塊西建一塊,沒有規劃中科學的區位布局;在時序進度上,領導重視了就抓緊建一兩個項目,沒有按照規劃趕進度、出形象。
二是重基礎建設,輕機制創新。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容易出形象、出成果,在道路鋪設、接待中心、展覽會館等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進度快。但是,在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管理機構等軟件配套上嚴重滯后。不少地方主要依靠財政和項目資金投入和經營;有些地方雖然成立了園區管委會和發展公司,但是真正獨立有效運行的很少;大部分園區沒有被政府認定相應的級別待遇,在人員安排上也是從各部門臨時抽調,缺乏長遠安排,影響工作積極性以及推進園區建設的持續性。
三是重項目招引,輕投產達效。各地黨委、政府對招商引資力度很大,出臺的優惠政策較多,在農業項目招引上給予“1∶3”的政策鼓勵,各地在入園項目招引上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但是不少地方雖然對項目招引格外重視,對項目能否如期投產達效卻過問不多,開工如火如荼,生產有氣無力,達效遙遙無期,甚至不少園區內招引進來建成的大棚設施常年閑置,不僅形成投入、土地、設施等資源的浪費,還導致園區形象受損,企業喪失信心,政府喪失信譽。
四是重形象建設,輕功能發揮。根據省、市園區建設標準,各地在園區建設上呈現了投入多、建設快、功能全的良好趨勢,在建設形象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尤其是在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民培訓、休閑娛樂、加工流通等功能場館、設施的配套建設上,實現了重大的突破。但是,目前不少園區僅僅是園內各投資主體自行封閉生產,不少已建成的培訓中心、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等場所仍處于閑置狀態,形成了投入、土場館等資源的浪費。
目前,鹽城市農業發展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必將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務院批準的《江蘇地區沿海開發規劃》中,明確提出了“鹽城要建設成為國家級東部沿海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要求。針對當前園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園區建設必須順應現代農業建設需求,堅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創新機制、營造環境的發展思路,引領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鹽城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將圍繞“爭創國家級示范區、每個縣建設一個省級園區、每個鎮建設一個市級園區”的總體目標,在全力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同時,根據“百家園區提升工程”的部署,以開展省級、市級園區認定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提升規劃、加強基礎配套、突破項目建設、健全體制機制、放大服務效能,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水平。
一是完善提升建設規劃,切實增強承載能力。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領域廣。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是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綱領,是促使園區科學定位、高起點建設、持續發展的有力武器。各類園區建設主體和主管部門,在園區目標定位、建設規模、功能分區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升,邀請專業科研園區修訂和完善,必須通過當地政府發文批準。堅持規劃引領理念,規劃一旦確立,園區產業特色、建設進度、基礎配套等嚴格按照規劃付諸實施,確保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園區建設,不斷提高園區的承載能力。
二是著力構建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建設水平。按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要求,實現園區產加銷一體化,有效促進園區的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一體化經營。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園區建設的活力之源,在大力跑部跑省爭牌子、爭項目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入園項目招商引資力度。把示范園區作為當地農業招商的重要平臺,成立專門的農業招商機構,負責園區招商和服務,積極組織各類專場招商活動,宣傳推介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大生產、加工、流通等各類農業項目招引和培植力度,切實增強園區發展活力。
三是健全提高園區功能,充分發揮引擎作用。加快完善配套園區研發中心、展示中心、培訓中心、信息中心、種苗中心和檢測中心,不斷提高園區科技研發、“三新”技術展示、農業信息服務、農民培訓、質量監測等公共服務效能。進一步強化縣(市、區)綜合型園區科技創新平臺作用,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發、創新、推廣平臺,放大科技展示、信息服務、農民培訓、質量監測等公共服務效能;強化鄉鎮園區的生產示范功能,積極組織開展科技示范、現場觀摩等活動,示范引領廣大農民不斷提升生產水平和種養效益,放大園區對建設現代農業引擎效能。
四是建立科學體制機制,實現園區持續發展。堅持“政府引領,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產業興園”的思路,積極借鑒工業開發區建設的經驗和模式,突出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和市場化、企業化的運作管理機制,努力在園區管理、資金投入、生產經營、人員配備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建立起高效實用的運行機制。各地政府應將園區建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點確定為“一把手”工程,列入各類“三農”觀摩活動重點,成立相應的園區管委會,引導成立完全市場化的園區發展公司,大力培植一批自主決策、自主投資、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快建立起市場化、企業化的運作管理新機制,確保現代農業示范園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