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芹 曹躍先 朱德昌
(江蘇方強農場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大豐 224165)
方強農場位于國家 “863”生物工程專家認證的兩系雜交水稻制種最適區域江蘇省鹽城市沿海墾區。有著適宜兩系雜交水稻制種的獨特氣候條件。自“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農業經濟發展始終堅持以促進職工增收為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和深化農業經濟改革為重點,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2008年以來,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化發展為載體,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現有雜交水稻制種生產資源,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效益,壯大產業規模和實力,推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做大做強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經過四年的技術攻關,方強農場已建成高標準的3000hm2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產業基地,已成為集團公司經濟增長的又一亮點。如何有效降低雜交水稻制種的風險,成為各生產單位共同研究的課題。我們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達到盡可能地降低水稻制種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增加收益,使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制種的基本生態條件是開花期日平均溫度26~28℃,日最高溫度不超過35℃,日最低溫度不低20℃,晝夜溫差大(10℃以上),田間濕度在70%~90%,無干熱風天氣,授粉時最大風速在4m/s以下,光照充足,出現3d連續陰雨天氣的年份少;具有良好的稻作生產條件和適宜制種組合生長發育的稻作生態條件。
1.1.1低溫。雜交水稻制種尤其是兩系雜交水稻制種對溫度要求非常嚴格。低溫陰雨,能引起秧苗生長緩慢,導致花期不遇、育性轉換等問題。如母本在4~6期之間,若連續3d遇到24℃以下的低溫,就會導致母本育性轉換、自交結實,不能作為種子使用。統計近10年方強農場氣象資料,80%概率穩定低于24℃的起始日是8月31日,8月10日~25日之間連續3d遇到24℃以下低溫、且日最低溫度<20℃是10年1遇,即2011年8月18~25日,持續8d,育性轉換面積達30%。
1.1.2極端高溫。田間氣溫高達40~42℃時,破壞花柱與花粉的活性。統計近10年方強農場氣象資料, 8月15日~9月5日之間最高溫度高于35℃,10年僅有1d,即2009年8月19日,高溫殺雄對雜交制種的影響幾乎為零。
1.1.3連陰雨。生長期的連陰雨導致生長不良,花期不遇,授粉率降低,育性轉換等。成熟收割期,遭遇連續陰雨,所產種子在田間可能發芽、霉變。親本揚花授粉期,8月20日~9月5日,連續3d以上日降水>1mm、且日照時數<3h的持續性降雨,在方強農場是10年1遇,即2010年8月24日~9月10日連陰雨,雨日16d,導致稻粒黑粉病大發生而減產。成熟收割期9月20日至10月10日出現連續3d以上降水>1mm、而且日照<3h的危險雨日概率10年1遇。
1.1.4過境臺風。造成倒伏等損害。近10年來過境臺風僅有一次,為2005年9月16日,此時制種已進入成熟收獲期,臺風對雜交水稻制種的影響概率很小。
生產因素引起的風險是指制種者制種技術及經驗不足所造成的風險。主要包括新組合特性、親本花期調控,噴施“920”技術等。
當前我國雜交水稻種子經營市場一是多、散、亂的特點,從事制種與營銷工作的單位繁多,有些制種單位不執行國家計劃,使各地方的種子經營單位無法預測種子市場的變化,往往導致種子過剩或不足。目前我國主要種子經營單位由各省、地、市縣種子公司以及一些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單位和高校構成,他們是種子經營隊伍的主力軍,而且有較高的種子經營水平和技術水平。但是,我國的農業面積大,需種量大,一些組織和個人,以營利為目的,而不是以服務為目的參與到種子市場中,甚至出現一些不法分子,見利忘義,采用以劣充優,以假充真,抬壓種子價格等手段,擾亂了種子市場,在給農民帶來危害的同時,也沖擊了正規種子經營單位,給制種生產帶來經濟損失。
綜合因素引起的風險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風險。雜交水稻制種風險既有單因素,又有多因素,且往往是由多因素綜合作用所造成的。如由于天氣的影響,造成播種期推遲,在抽穗揚花期遇上連陰雨、臺風、高溫或收獲期遇上雨澇等,引起親本的花期變動,導致花期不遇;或提早播種遇上高溫引起花粉不足造成減產等。
一是保持適度規模。在全國兩系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范圍內,還沒有一個基地的氣候條件能保證制種100%安全,只是風險概率大小不同而已。兩系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選擇須考慮育性轉換敏感期、花期和收割期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安全,所以規模不能太大。二是二系、三系雜交組合搭配,多組合種植,規避因品種在不同年度的產量差異與不利氣候條件而造成的損失,提高抗風險能力。
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嚴格試驗、示范、推廣程序,相對于風險較大的制種,更應如此,通過試驗制種,初步摸索出親本在該地的特征、特性和病、蟲發生特點,掌握制種的播差期和異交性能,再小面積布點示范,進一步完善制種技術方案。
通過強化制種基地技術指導服務方案,建立健全技術骨干體系,重點在確定制種最佳抽穗揚花期的前提下,確定播期差和父母本相應的播種期,統一播種時間、密切關注父、母本生長發育狀況,準確預測花期,調控花期、統一噴施“920”、統一質量控制,統一趕花授粉,統一病蟲防治,提高關鍵技術措施的到位率,提高制種種子的產量、質量和效益。
收獲制種稻時應分品種、田塊,按收獲順序裝袋、編號,分曬、分選、分儲。避免轉育的種子與未發生轉育的種子發生混雜,對有質量隱患的種子,在純度鑒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對因不育系轉育因素生產的雜交種子純度檢測,可利用親本指示性狀、DNA 鑒定、大田種植等方法,目前應用最普遍和最準確的方法還是田間種植鑒定檢測純度。只有合格的種子才能出售,才能避免質量風險。
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管理中,培訓至關重要,使制種戶充分了解和掌握組合的特征特性和制種的關鍵農事操作技術(如播期差、花期預測與調節、異交結實率的提高、920的噴施、質量控制等),提高制種的產量和質量,降低制種風險。從基地落實到種子收獲全過程要嚴格把關,做好基地布局,提供高質量的親本種子,嚴格執行基地管理操作規程,強化生產過程質量監控,把兩系雜交水稻制種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對農田水利、排灌設施,農業機械、曬場、倉貯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以提高種子的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
一是實施保底保障。與制種龍頭企業落實風險抵壓金制度,切實履行風險共擔責任。如我們種植福建農嘉種子集團的宜香優673,由于該品種對溫光非常敏感,加之生育期多陰雨低溫,適應性差,幾乎絕收,農嘉種子集團給予1800元/667m2的保底保障,效益仍達到近1000元/667m2,比種植常規粳稻效益增加400元/667m2。二是爭取政策性保險賠償。2010年本地區揚花授粉期遇連陰雨,稻粒黑粉病大發生,病粒率平均達40%~50%,導致嚴重減產,紫金保險公司給予100多萬元的政策性賠償;2011年本地區100hm2面積雜交水稻制種稻受災也獲得了近100萬元賠償,規避了自然災害風險。三是建立風險基金。制種單位每年提留種植效益的5%~10%籌集制種風險基金,逐步積累,專門用于因自然災害等造成的損失,提高抗風險的保障能力,形成制種風險保障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