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是科技論文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解釋現象、分析原因、闡述觀點、說明研究結果的含義,以及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建議。“討論”被看作是衡量一篇論文優劣的標尺,最能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的文獻量以及對某一學術問題理解的深度。“討論”部分是我國許多作者的薄弱環節,也最能反映出我國科技論文與國際科技論文的差距。
注重內在的邏輯性。“討論”要從對實驗結果、實驗現象這個“特殊性”開始,逐漸地分析到引起這個現象的機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入他人的觀點進行比對或者佐證,也可以從實驗結果的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最后得到觀點并進行評述。這個過程體現了思維的嚴密性、邏輯的嚴謹性、知識的系統性,要在討論的過程中堅持普遍聯系和辯證的方法分析、認識問題。
采用圖、表、文綜合的表達方式處理數據。避免羅列數據,要體現出對數據的深度分析,形成的圖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圖、表、文相互重復說明同一組數據,只需要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圖表中具有結論性的數據即可。
減少使用“可能是”。“討論”就是一個不斷求證、去偽存真的過程,不能僅僅通過“可能是”提出假設,應該進一步地設計實驗進行求證。提出假設,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設計實驗驗證,則是尋找實踐上的可能性。
正面、負面結果相結合。在研究中,判斷無誤的負面實驗是提高論文深度的前提。研究和討論的過程,就是不斷排除錯誤方法找到正確方法的過程。通過對比正反的實驗結果,可以使作者看問題的角度更加全面,視野更加開闊,論文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