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英國人海伍德去年11月在重慶死亡。近日外媒傳出,英國外交部門要求中國重新調查海伍德的死因。西方多家大媒體紛紛將海伍德之死與重慶近來發生的事情做聯想,不斷增加爆料。給人的總印象是,外媒對重慶調整后的情況很有興趣,并希望能產生觸動。
中國黨代會之前,輿論的聲音總是比平時更加復雜和活躍。猜測很多,傳言也很多。外媒有它們的特殊優勢,有時能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這需要中國社會在思想上有足夠的定力,不讓外媒成為有能力調控中國的“無形的手”。
圍繞重慶的調查正在中央的主導下扎實、有序地進行。如果海伍德之死確與重慶的這場變故有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一定躲不過這番調查。如果這個聯系不存在,相信調查也會實事求是地排除它。
西方媒體把當前的中國描述成“像克里斯蒂偵探小說一樣神秘”,似乎是希望激發中國內外的各種想象,使中國落入無論如何也說不清、解不開的政治謎團。他們不像是在關心一個明確的結果。
由于中國官方對于做結論很謹慎,在最終結論形成前,會有信息的空當期。中國內外都有一些人學會了利用這個空當期設置議論點,制造關注方向,使這些議題在官方信息到來之前,就已先聲奪人。這些“非對稱”的做法正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任何質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質疑越多,越自由,就越需要維護權威聲音的強大。否則社會就會從思想層面的多元墮落成真正的一盤散沙:只有爭論,沒有共識;只有對立,沒有統一。
在外媒也大舉參與向中國政治領域傳遞“重量級信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相信中國司法,相信黨中央,以司法的正式調查和中央的結論作為我們認識事情的根本坐標。
在黨中央的主導下,調查的公正性能得到中國現實中的最高保障。黨中央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國家命運負責,司法的總目標是中國的秩序和公正。而中國內外一些人和力量發布信息時,總會有與他們利益相關的偏好和目的。
一方面我們希望中央能早日對重慶的事情給出權威結論或階段性信息,防止各種猜測甚至謠言主導輿論。另一方面我們不歡迎外部力量摻和中國的這些事。外部力量不應獲得在重要時刻針對中國事務的發言權。
十八大前的中國,多元化更突出,但決不像西方媒體所說的那樣神秘莫測。確定性是中國的絕對主流,多種可能性的并存都是具體層面的。由于中國這些年消化各種事情的“政治容量”空前擴大,中國并非處于某個特殊的“臨界點”。
最重要的是民心。中國的老百姓支持改革,要求發展,希望穩定,這些大的愿望在中國社會里相當平衡。這種平衡是中國政治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相信,當前各種信息的競爭和碰撞,終將對中國人的理性形成新的洗禮。人們對信息本身和信息背景的認識,都會有新的升級。對于相信中國司法和相信黨中央,我們同樣會有一輪更加透徹,也更加堅定的領悟。
環球時報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