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奎
這兩天,一條有關中國“官民比例”的報道引起熱議。報道稱,有國家公務員局負責人表示,我國“官民比”應為1:194.3,并用數字證明我國的“官民比”遠遠低于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歐美發達國家和新興大國。
中國的“官”太少了嗎?筆者以為,這種說法非常不妥,必須搞清楚以正視聽。
第一,我國公務員是多是少,不僅是一個統計數據問題,它會嚴重影響人們關于行政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判斷,會影響黨和政府對行政體制改革的政策抉擇與具體設計。正是在這樣一個統計數據問題上,這種數據恰恰不夠嚴謹。在剛過去的“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劉錫榮明確表示我國“官”滿為患,“領導干部的職位超編和公務員超編現象嚴重”,這不僅指公務員,還包括其他“吃官飯”的黨政群工婦、其他事業編制的領導干部及其代表的“黨務員”、“團務員”等。這個數據比僅以公務員數量為判斷依據的說法,不僅不夠嚴謹,而且有失嚴肅,缺乏必要的謹慎與尊重。
第二,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官民比”是高還是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顯然一方面要厘清“官員”與公務員的概念差別,另一方面要搞清楚每個國家對“國家財政供養人員”的規定各不相同。比如美國“國家財政供養人員”是指聯邦和地方公務員,聯邦和地方所屬科研和文化機構的職員,以及法官、消防人員、警察、郵政和公立學校的工作人員,大概只相當于我國的公務員和部分事業單位人員,但我國“國家財政供養人員”在事業單位人員上卻比美國范圍更廣、人員更多,在黨政群工婦方面更與美國完全不一樣,而且我國所謂“黨務員”部分,不僅有執政黨,也包括民主黨派人員。
第三,從“國家供養人員”的角度看,我國確實“官”滿為患。據報道,2005年全國公務員定編700萬,就有3000多萬干部屬于“事業單位”;2010年狹義的公務員雖然也是700萬左右,但是加上吃財政的其他人員,據說早已超過6000萬之眾。如果再加上一些冠以各種名目的地方人員,這個數字幾乎達到“災難”程度。中國究竟有多少公務員,可能不同統計會有不同說法。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公務員決不是太少,而是實在太多。行政精簡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只有看到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的真實差距,才能為決策層提供真正科學的改革依據。那才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切實負責任的態度。▲(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