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信息產業發展歷程,結合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終端的迅速興起,我們可以看到當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以及科學發展規律。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世界經濟增長明顯動力不足,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是否會發生轉變,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律是否有影響呢?
當前世界經濟仍沒有走出2008金融經濟的影響,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將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來抓,應對經濟危機對國家經濟的影響,盡管當前電子信息產業增長有所放緩,但是,就當前發展趨勢來看,電子信息產業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積極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在工業和人們生活方面提供服務功能,促進信息產業和工業的一體化,以實現電子信息產業和工業之間的優勢互補,開拓新的市場空間,這一點從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組建就可以看出。隨著當前網絡技術、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等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各電子信息產業之間相互融和,產業界限變得不再明顯,各種先進技術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具體來說,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存在著以下發展趨勢。
電子信息產業滲入傳統制造業,給制造業添加了新鮮的血液,促進當今的制造業向著以下三個發展方向不斷進步,這三個發展方向分別是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制造:智能制造在制造設備中使用信息技術,比如嵌入芯片、對其進行數字化改造,使電子信息產品向著網絡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使生產制造設備之間彼此能夠交換信息,從而對設備進行系統綜合,充分發揮設備的綜合效應,提高設備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時為了滿足未來經濟對工業發展的要求,制造產業正向著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實現資源的最回收和再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現在的電子信息產業在為制造業服務時,還有一個趨勢就是,電子信息產業對制造業的服務,不僅限于對設備進行改造,而是為制造業提供網絡平臺、知識平臺、支持平臺等,向制造企業賣解決方案等服務轉變。為了更好為制造企業服務,必須不斷加大電子信息產業對制造業的滲透力度,促進信息產業邁向高端。
為了應對金融經濟危機,各大電子產業設備制造商都對智能終端做成了調整,是智能終端行業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放方面,各企業間加快并購與強強聯合,比如很多硬件企業聯合軟件企業進行產品聯合生產,著一現象在手機制造行業尤其引人注目,在國外有諾基亞與微軟的聯合,google與摩托羅拉的聯合,國內則是聯合趨勢是更加明顯,阿里巴巴與天宇公司的聯合,小米與聯通、電信的聯合等等。可以說讓人眼花繚亂啊。盡管當前我國在電子硬件方面與國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已奮起直追,相信隨著各電子信息企業之間上下游之間的合作不斷加深,信息產業之間整體效益將不斷得到發揮。另外一條值得注意的是,各電子信息產業公司之間逐漸重視電子信息產業運作模式的創新,意圖創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云計算技術是最近幾年來才興起的一個新興詞匯,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他實現了計算能力的商品化,行業化和專業化,使傳統的社會生產和社會服務得到了變革,二是它降低了企業的計算成本,實現了計算資源的積聚,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它對我國的經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將逐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去,當前我國的云計算行業存在著以下發展趨勢:
隨著云計算的不斷發展,當前我國軟件企業的商業模式將受到顛覆,比如近年來google推出的play,蘋果公司的appstore,以及其他很多公司提供的各種云服務將使現在的軟件轉變為在線服務、按客戶需求快速迭代的模式方向發展,這有利于計算資源和信息數據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使得企業能夠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業務開拓和產品創新,促進整個社會生產率的提高。
由于云計算深入到了國家經濟的各個部分,因此,云計算行業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改委確定了北京、上海、無錫、杭州、深圳五個城市作為云計算先行試點城市,全國其他大中城市也加快了云計算的產業布局,一時云計算紅遍全國,火遍全國,據統計到2015年中國的云計算產業將超萬億元,成為國家的重要長夜形態。
云計算對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包括對存儲設備、網絡設備、服務器、芯片等硬件設備,還包括應用軟件、中間件、軟件平臺、IT服務業、外包服務等,客戶范圍則不僅包括企業、個人、還包括政府和一些工業用戶。由于云計算正在逐步創建一個計算資源集約利用的社會,對新興的商業模式起著重要的驅動力,隨著云計算的不斷推進,傳統的ICT提供商將向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方向轉變,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拉近企業與市場之間的距離,增加企業的靈活性。
當前安全問題是阻礙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部門,應盡快立法保證云經濟安全,并且并逐步細化,對不同的產業給予不同的安全保護水平,但也應適當給予靈活性,以保證云經濟繁榮。同時,應在企業及普通民眾之間普及云安全概念,以保證相關法律法規在國內的傳播。對于技術上則要建立相應的服務標準而和服務水平協議,同時與客戶簽訂sla協議,以保證客戶安全。
我國的LED產業和平板顯示產業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是平板產業與日韓等相比整體規模仍比較弱下,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和政府應不斷優化產業資源,加強國際合作,提高自身整體競爭力。其次是LED產業主要生產材料讓然要依賴進口,產品讓然停留在中低端水平,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針對以上情況,筆者以為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一定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產業機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品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等的制度建設,推動產品的產業化和多樣化應用,不斷建立聯盟性質的行業協會的聯合會,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
我國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到,要在物聯網企業培養十個產業集群和100個骨干企業,隨后,全國的物聯網產業鋪天蓋地的建設了起來,掀起了投資物聯網投資的熱潮,目前我國90%以上的城市把物聯網作為本省的支柱產業,全國各地都忙著圈地,忙著投資。不考慮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容易造成重復建設,或者是形象工程。就當前來說,無錫市重在創新示范和成果轉化,上海則要建設產業基地,創新產業模式;杭州打造產業體系,推廣產業化應用,北京則是推進產業聯盟,促進應用示范為主。
電子信息產業的驅動因素,在就是90年代以前是以技術驅動為主,90年代以后,逐步轉變為以市場為驅動的發展變化模式。1904年第一只電子管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電子時代,隨后出現的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使得電子信息產業不斷壯大,在經過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之后,電子信息技術革命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特別是80年代的快速成長,使得產業規模不斷擴張。然而,進入90年代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開始有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在這一時期,雖然技術仍然在進步,但缺乏重大原創性創新,同時許多國家為了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紛紛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此以后,整個信息產業的進步,逐步由原來的技術驅動逐步向以市場驅動轉變,歐美等國家紛紛轉向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電子信息的成長本身呈現一些規律,首先是他的成長性非常的強,從20世紀70年代起,直到現在,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率,大大超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不過這些增長過程也有波折性,主要原因是他的增長受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比如由于受到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1981年與1982年,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只有3.75%,而1984年和1987年,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率則分別達到了27.77%和20.26%,21世紀的網絡泡沫更是讓世界經濟出現大規模的負增長。因此,電子信息產業尤其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與國家經濟發展態勢基本成正相關的關系,當前的電子信息產業已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形態。
推進信息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建立在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充分把握上,只有充分認識到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掌握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科學規律,才能真正制定出有利于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
[1]智勇,徐云喜.美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市場,2011(26).
[2]婁策群,王方.信息產業集群結構形態及其運行效率分析[J].情報科學,2010(5).
[3]藍慶新.全球價值鏈下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升級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1).
[4]曾劍秋.十大振興規劃之首-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J].經濟規劃,2009(2).
[5]宋俊德.產業振興,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訪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電子信息產業專家[J].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