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不斷融合的信息化時代,以往傳統的通信、雷達自成體系的對抗形式已經成為歷史。高技術條件下的“電子戰”不僅涉及通信、雷達、光電、隱身、導航、制導等系統,而且遍及從空間、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覆蓋了從米波、微波、毫米波、紅外和紫外的所有電磁頻譜,涉及各軍兵種和各個作戰領域。隨著人們對電子技術的需求增大,電子技術在逐漸成為網絡工程的重中之重,我國也開始大力發展電子工程建設,不過由于我國基礎的落后,與國際化的電子工程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電子工程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對于促進社會就業、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維護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電子信息產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國家明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電子信息產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特制定本規劃,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
由于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也隨著取得長足的進步,這同時促使電子技術開始成為獨立的產業。21世紀是互聯網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時代,電子工程以及相關產業對人們必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推動電子工程的發展,為了更好的應對國際化的挑戰,為了推動電子技術的進程,我們必須加強對電子工程的探索研究。
電子工程作為一門學科,它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電子信息進行控制和處理的科學,主要涉及電子設備和相關系統的應用開發,以及信息的處理等相關內容。由于現在人們的生活產品對電子技術越來越依賴,電子技術影響著人們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深入研究,能夠顯著促進我們研發新產品的進程,使我們能夠開發出更多的新興電子工程產業。
就目前發展趨勢來看,電子技術業務融合和產業鏈分化整體的趨勢日漸明顯,多行業交叉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并且消除了部分行業之間的界限,促進了相關行業模式的探索創新。
21世紀作為信息時代的第一個世紀,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個繼往開來的世紀,促進了很多產業的發展,使電子工程的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在很多地方,電子技術都作為良好的新經濟類型行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側面上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現在,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快速期,正在不斷深化發展電子技術產業,并提供相關的扶持力度。這為電子工程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并提高了電子工程的綜合實力發展。
21世紀是發展電子技術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電子技術,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與國家化接軌,并能顯著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而且電子技術是目前發展最為迅速取得成果最多的行業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也在大力部署重點發展電子技術,隨著我國相關技術的深入研究,電子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該技術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以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器件為依托,全面實現信息轉化傳輸的數字化。由此衍生出各種新器件、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逐漸走向技術的最前沿。
由于電子產業能夠快速的拉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將電子工程列為新時代的重點發展戰略。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深入電子工程的現代化技術,從各個方面不斷推進電子工程的發展進程,使其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側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真正促進我國電子工程的深入發展。
3.1 國家加大扶持力度
電子工程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因此國家需要增加投入力度。政府部門應該以新時代電子技術的發展為契機,不斷拓寬電子產業的投資力度,增加電子產業的融資渠道,深化計算機網絡的普遍應用,鼓勵新興電子產業的研發,獎勵電子工程的優秀成果,同時可以考慮建立電子工程委員會,規范電子工程行業標準,使其能夠更好的與國家化接軌,對電子工程的發展起引領作用。
3.2 促進產品融合創新
電子工程企業要加強和其他產業部門的聯系合作,不斷的促進產品的融合,尋找創新點,加大應用規模的發展,建立整套的創新體系,全面提高我國電子工程產業的技術研發能力,使我國的科研基礎平臺能夠共享,得到有效利用,使我國的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3.3 完善科技法規政策
電子工程產業的不斷完善,需要加大推進“三網融合”力度,提高技術產業標準,保持電子產品的生產力度,發揮政策性的融資鼓勵政策,完善科技法規政策,從而促進中小企業的標準完善,發揮出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的保障作用,使電子產業的各個方面團結協作,健康發展。
3.4 保障電子產業穩定增長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在計算機、數字電視和網絡等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能夠滿足國內對于電子產品的需求,不過在全球化競爭過程中,我們的優勢并不明顯,特別是收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電子產品出口速度減緩,使電子產品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也反映除了電子工程產業的深層次問題,暴漏出了電子產業的管理技術漏洞。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完善電子產業的發展,真正能夠保證電子產業的增長穩定。
3.5 拓展電子產業的領域
政府在電子工程的發展過程中,要真正發揮職能作用,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不斷的拓寬融資渠道,開展更多的領域研發,引領電子工程產業的多層次多方面發展,比如,大力推廣數字電視,提升計算機網絡應用,實施電子電路升級等等,使電子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寬,促進電子技術項目建設的更好發展。
3.6 推進企業技術改造
企業應該從自身做起,深化創新改革,優化管理結構,增加融資投資結構,支持電子工程產業實現技術突破,調整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積極和國際化電子工程產業標準的對接,保證企業能夠真正實現技術突破,推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根據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為實現未來我國信息產業科技的發展目標,應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4.1 推進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強設備制造企業與電信運營商的互動,推進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創新,以規模應用促進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產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與制造能力,促進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推進科研基礎平臺建設和共享機制、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
4.2 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實施,完善科技法規與政策。環境。落實數字電視產業政策,推進“三網融合”。調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錄和標準,繼續保持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退稅力度,進一步發揮出信貸和信用保險的支持作用,擴大中小企業集合發債試點,完善科技法規與政策環境,加強電子信息工程產業科技法規、政策的研究,充分發揮政府在技術創新體系運行中的引導、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產學研用各方力量,團結協作,促進科技與產業健康發展。
4.3 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深化信息技術創新投入體系改革,優化投資結構,支持和保障重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突破。積極實施自主創新的標準化戰略,跟蹤國際電子信息工程產業技術標準的發展動態,支持企業通過重大項目帶動和市場化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4.4 增強保護意識,嚴格知識產權執法。立足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著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瓶頸,提高軟件產業自主發展能力。要實施電子信息工程產業科技發展的知識產權戰略,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增強保護意識;強化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和實施力度,通過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嚴格知識產權執法,保護技術創新者的技術創造熱情。
5.1 我國信息產業的科技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密圍繞國家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建設與產業由大到強的戰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堅持服務國家目標、引領產業發展、市場技術互動、統籌規劃協同的指導思想,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全面掌握關鍵技術,以點帶面,逐步實現信息產業科技的整體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5.2 黨和國家提出了“‘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的發展目標和“本世紀頭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必須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決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優化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服務業的創新和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的應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使信息技術與網絡惠及全民,激發人的創造活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通過關鍵信息技術的突破,解決信息網絡與系統的自主可控問題,保障國家安全。
5.3 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推進信息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中心環節,將掌握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建立創新型的發展模式,促進信息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引領產業協調發展,推動信息服務大行業的持續快速成長,促進產業由大到強。
5.4 全面把握市場牽引與技術驅動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需求在中短期內對技術發展的牽引作用,以重大應用帶動技術發展;高度重視新技術在長遠發展中對新市場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戰略性新技術的研發。大力推動技術創新與業務創新的互動,以業務創新帶動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以技術的突破為業務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并催生新的市場。
電子工程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為了更好的發展國民經濟,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應該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重視電子工程的發展,使其走向現代化,國際化,更好的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1]成寶芝,郭險峰,郭宗光,劉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與實踐模式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03).
[2]楊永,李建英.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的設置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10).
[3]王海梅,金衛強,王興君.我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探索與改革[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