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芳,薛正蓮,楊超英
(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孔 芳,薛正蓮,楊超英
(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通過改進《藥用植物學》課堂教學、野外實訓教學和綜合考核手段,探討了提高《藥用植物學》教學質量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措施。
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
藥用植物學是植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是運用植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功能的植物的課程,主要涉及藥用植物的形態、分類、植物顯微結構、化學成分及與藥用植物鑒別技術相關的一門應用類型的學科[1],其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將來從事中藥鑒定和研究開發藥用植物資源奠定基礎。《藥用植物學》相對其他課程實踐性較強,實訓考核和平時技能考核與理論課考核比例應為1∶1。由于該課程內容靈活多變,教材中知識點分布較零散,易使學生對藥物知識產生混淆,從而影響知識體系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為此,筆者通過探索與改革,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改、重組和串聯,突出其實用性和針對性,以為塑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實用性人才提供支持。
1.1 教材陳舊,內容需進行重新調整與建構
該課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姚振生2006年前編著的《藥用植物學》,該教材至今已有近6年之久。教材內容編排上收錄了種子植物92個科,其中45個科作為重點講述,34個科的內容作了較大刪減,只保留每個科的特征及藥用植物的分類、形態、解剖結構及藥用功效。整本教材內容上不能滿足中藥購銷員、中藥調劑員、中藥材種植員等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的需求,且我國地域跨度很大,各地地理氣候差異大,生物群體各異,該教材在內容分布上較均衡地介紹了我國的藥用植物,而忽略了地域間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傳統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取舍,根據地域的不同可適當地增加些教學內容,這樣可使學生在全面了解藥用植物的基礎上,又能把握住學習的重點和方向,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1.2 教學方法落后,教學重點嚴重偏離教學目標
《藥用植物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植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來鑒別藥用植物,從而達到知藥用藥的目的[2]。但是,目前《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大多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教師口頭講解多,老師機械、生硬地灌輸,學生被動地記錄、接受,內容又涵蓋范圍較廣,涉及到植物學、中藥學、藥物化學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內容復雜,雖易學但難記,特別是教材中多達300多種藥用植物的性狀鑒別、顯微結構、重名或偽品、代用品的區別方法、藥用功效等,且《藥用植物學》過分地強調藥用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學生都普遍感到“費時費力、枯燥乏味、容易混淆”。如何將《藥用植物學》知識系統組織并學以致用,這就增加了藥用植物學習的難度。
1.3 考核方式極不科學
傳統教學評價中的考試形式單一化的方式不適合《藥用植物學》的培養目標,它存在多種弊端,例如技能操作實踐性考試偏少或幾乎沒有,期末一次性終結考試多,多次考核綜合評價的形成性考試少等。這種傳統的考核,使得學生僅靠考前突擊來應對考試,缺乏學習熱情,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知識點掌握不牢固,應用實踐能力較差,不利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學習《藥用植物學》這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只會“紙上談兵”,僅僅掌握藥用植物的知識,并不等同在野外識別藥用植物的能力強。
2.1 剔除重復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做到精益求精
《藥用植物學》理論內容較多,教學中應貫徹“實用、夠用,少而精”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適當調整。因此,應對重點掌握的內容做到重點講解,一般了解內容僅作簡單介紹,而對自學內容則采用自學討論的方式進行。例如,上篇中植物細胞、器官不做詳細講解,因為學生大都在中學時期就學習過該部分內容;而藥用植物的鑒定、制藥方面對這部分內容知識要求也較少,因此這部分內容則留給學生自學為主,在以后的野外實訓中老師再予以講解和指導,從而可避免在課時有限的課堂中花費時間去講解。
2.2 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為學生量身定做教學資料,提高教學效果
《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實用性、直觀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包含大量的專業名詞術語、藥用植物形態特征、顯微結構等,而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達不到觀察圖片的效果,且教材中的墨線圖又與實物或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藥物特征有一定的差別,學生很難深層次理解。而多媒體課件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生動形象、直觀效果好等優點,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從而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省略諸如“分類系統研究”等純粹《植物學》的內容,而重點突出與“藥用植物”相關的部分,再融合動畫、圖象、文本、視頻音像等多種效果于一體,遠比板書教學形象逼真,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之不足,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此外,也可在課堂中采取實物教學,對照實物進行講解,結合多媒體手段,用課件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3 改進教學方法,倡導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的主導是教師。要把教師從主導者變為指導者,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倡導學生向教師發難,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并且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把學生由傳統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體,使其勇于提出新見解,求新求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為了增加師生間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與藥材有關的趣味性的知識,如黃精、三七、當歸、何首烏等藥物名字的由來;或引用文人雅士用古代詩句描繪過的藥物,如《蘇武牧歌》中“渴飲雪,饑吞旃(zhan同‘氈’),牧羊北海邊”的旃字,可能是營養成分很高的旃毛,才使蘇武在冰天雪地里得以生存,即藻類植物“發菜”;又如蕨類植物中的卷柏,又名“九死還魂草”,奇特之處在于該植物有水則生、無水則“死”的生存絕技,不但旱不死,反而代代相傳繁衍生息,科學家則稱這種小草為“復蘇植物”,而在民間它有著還陽草、還魂草、長生草、萬年青等俗稱。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既達到活躍課堂氣氛,加深藥用植物印象的教學效果,也使教師從中獲得愉悅教學感受的雙重功效。
傳統的《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因條件限制,隨機性和不穩定性較大。而野外實訓是藥用植物學內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一環,是激發學生學習藥物興趣,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野外實訓教學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顯得尤其重要。
在野外實訓的教學期間,教師指導學生采集與制作標本,教學生如何查閱《植物志》、《植物分科檢索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等工具書及有關文獻。學生在查閱過程中,會接觸到較多教材以外的書籍和文獻資料,無形中會獲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知識、新信息,因此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而一旦熟煉掌握技能,即便擱置一段時日不用,日后稍加回憶即可運用自如。在野外實訓中,老師指導學生通過眼觀、手摸、鼻嗅、折看、放大鏡觀察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掌握藥用植物不同器官的外部特征和內部構造的鑒別特征,再通過工具書進行鑒定,了解藥用植物的入藥部位和各類藥材的主治功效。通過這種野外實訓教學方式,可以避免理論授課的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
《藥用植物學》考試改革需要改變閉卷“筆試定終成績”的模式,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死記硬背現象,而且還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因此,將《藥用植物學》總評成績優化為50%的理論考試+30%的實踐考核+20%平時技能考核的為宜。在新型改革后的考核中可以引進從顯微層面上識別藥用植物、標本的制作、活學活用等內容,這種改革后的考核方法可以實現理論向實踐的全面升華,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筆者通過兩年的《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突出教學重點,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實踐教學為核心,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改進考核評分方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教學質量,強化了學生在藥用植物專業知識上的訓練,改變了學生的高分低能狀況,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1]張 翹.《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改革[J].現代食品與藥雜志,2007,17(5):62-64.
[2]黃德青,劉賢賢,于 蘭,等.藥用植物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5):237-239.
[3]杜澤鄉,曾建紅,李云秋,等.《藥用植物學》考試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5638-5639.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7.016
G642.4
A
1673-1409(2012)07-S056-02
2012-06-12
安徽工程大學質量工程項目、安徽工程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11XJX43、2010xjy22)。
孔 芳(1973-),女,湖北隨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微生物與蛋白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