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洪剛
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
海信集團是中國的著名品牌,擁有海信、科龍和容聲3個國內名牌,是中國領先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商和供應商,目前海信的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歐美和亞非等區域。2011年,集團的銷售收入為716億元。集團擁有科龍、海信兩個上市公司,40余家子公司,16個制造基地,在世界范圍內有超過5萬名員工。年產電視機800萬臺(此為去年產量),擁有5000萬電視客戶群。連續8年在中國高清平板電視市場占有率第一,今年已是第9年。海信擁有覆蓋全國的服務體系。
海信擁有完整的創新體系,該體系分布在世界的多個區域。包括海信研發中心,海信研發中心總部是五部委聯合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863”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2008年7月,海信正式被中國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首批“創新型企業”。還有海信順德研發中心,主要以白電(白色家電)和小家電為主;海信深圳研發中心,以電視為主;海信美國研發中心,主要是為了適應美國的市場需求,和當地的一些產品標準等相關要求;還擁有海信歐洲研發中心、海信美國光通信研發中心,在其他區域,例如南非、埃及也有一些研發機構。
產品包括多媒體產品,主要為電視和機頂盒;信息通信產品,以手機、計算機、數碼相機為主;白色家電產品,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產品,同時還有小家電產品。
海信數字家庭目標是基于廣電雙線網絡、公共互聯網絡和社區網絡的運營網絡,為廣大客戶提供:內容上,提供高清媒體娛樂;服務上,提供增值服務和擴展服務;為用戶提供家庭、社會的遠程管理。第一,提供了端到端的整體方案,提供從服務平臺到智能終端的整體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豐富多彩的數字家庭內容和增值服務。第二,為家庭互聯互通提供方案,提供了家庭內部多種設備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方案。為用戶提供多設備協同服務,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在數字家庭方面,海信現在能夠提供且目前可以做到的有:以電視、機頂盒為核心的多媒體娛樂業務,以及基于智能電視、機頂盒、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冰箱提供更豐富的內容、隨時隨地的享受和方便的使用。
在智能家居方面,可以做到安防監控,包括家庭安防服務、遠程智能監控;自動控制,包括家電遠程控制、用戶場景管理;節能管理,包括家電節能管理、綠色環保設計。未來數字家庭主旨服務方面,可以提供家電遠程故障反饋(售后服務)、電子醫療看護和其他增值服務。
海信數字家庭歷程主要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標準制定和技術積累。2003年開始,聯合發起成立《閃聯標準》,致力于數字家庭標準的研究,并參加了WAPI和AVS產業聯盟;2007年,海信發布第一版《DNet-home數字家庭企業標準》;同年,搭建數字家庭體驗館,進行數字家庭技術積累和產品研究。
第二階段:示范工程和商業運營。2008年,完成基于數字電視的數字家庭互動方案。提供以媒體服務為主,生活社區、娛樂、信息導航、商務、政務、財經、行文、醫療等綜合服務;2009—2011年,分別和湖北黃石、大冶、武漢的廣電,青島廣電合作,推進示范工程和商業運營。
第三階段:數字家庭產品推廣。2011年,完成基于智能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的多屏互動、互聯互通解決方案;基于海信的家電銷售網絡,通過體驗式銷售,推動了數字家庭產品全國推廣。海信推出了I’TV產品,可以做到大屏、小屏內容互傳和媒體內容的分享。
目前數字家庭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包括如下3個方面。
數字家庭涉及到多產業鏈條的協同推進,只有保證內容提供商、運營商、設備和方案提供商、用戶的多產業共贏,才能推動數字家庭產業的發展。
對策建議:海信經過多年摸索,探索出了提供基于云服務的開放式運營模式,通過構建以應用商店為基礎的云服務平臺,實現產業鏈條共贏。應用商店通過聚合大量第三方開發的應用服務,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業務和良好的體驗。同時該模式可以為應用開發者帶來受益,為設備商增添銷量,運營商提供拓展用戶資源、增加運營收入的可能性,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上述是海信提供的建議模式。以智能終端的應用商店為中心做一些相應的開發,同時提供給客戶終端。
數字家庭產品屬于多技術融合產品,在用戶安裝、使用方面存在著多種不方便之處,制約了數字家庭產品的推廣。
對策建議:1)加大用戶體驗研究,并落實到產品測試中。海信成立了集團層面的用戶體驗中心,從產品的規劃、設計、測試等多個環節提升用戶體驗。海信在全球各地都有做用戶體驗的測試和模擬。2)加大人機交互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特別是基于語音、手勢的關鍵技術研究,提升人際交互模式,改善用戶體驗。海信多媒體重點實驗室成立智能所,專門從事人機交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數字家庭和數字電視標準眾多,相互之間不兼容,導致了不同區域,不同各家的產品不能實現互聯互通,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對策建議:1)通過國家部委統籌安排,進行數字家庭系統的頂層設計,梳理并合并標準體系;2)通過示范工程的建設推進,以及市場競爭機制,支持有競爭力的標準成為行業事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