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東
(廣西省融水康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柳州,545300)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地處廣西北部,是國家級山區貧困縣之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無霜期322 d,年平均日照時數1 379.7 h,年平均降雨量2 009.7 mm,森林覆蓋率達75.3%,可謂氣候溫暖溫潤、降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十分有利蔬菜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質的合成積累,是一個自然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適合發展特色蔬菜、高山蔬菜、綠色食品蔬菜產業的天然理想之地。廣西省融水康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根據該縣盛產食用菌的特點,利用食用菌棒廢料發酵制成蔬菜育苗基質,進行集約化育苗,由公司與合作社簽訂育苗收購合同,再由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育苗和產品收購協議,公司派出技術人員對種植大田蔬菜進行分片包干,全程免費跟蹤服務和指導,對采用集約化育苗的農戶訂立產品保底價聯動上浮銷售協議,全部收購集約化育苗生產產品,實行從定種育苗、大田生產、產品收購一條龍全程服務經營模式,組織規模化育苗,大面積生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融水康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以振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帶動千家萬戶發展蔬菜生產,由公司向合作社提供集約化育苗種苗、肥料、技術、銷售全程服務,再由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供苗、銷售協議,公司建有核心示范樣板基地,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組成形式,走上了一條以公司為主導,合作社為橋梁紐帶,基地為基礎,農戶為主體的產業鏈齊全、利益鏈緊密、縱向一體化程度較高的高效、生態蔬菜產業發展道路,2009年僅有10多個農戶參與這種形式種植蔬菜,2010年發展到4 000多戶,是原來的400多倍。
融水縣素有“香菇”之鄉美稱,每年食用菌種植750萬m2,年產食用菌2 000多t,到處丟棄食用菌廢棒,公司依托廣西大學提供的育苗基質配方,在柳州市科技局立項與柳州市蔬菜管理站緊密合作,研制食用菌廢棒制作蔬菜育苗基質,經過2 a的試驗研究,這項技術已基本成熟,通過專家實地驗收,正由課題組向省、市申報科技成果。食用菌廢棒研制蔬菜育苗基質獲得成功,為公司開展規模化集約化育苗提供了充足原料,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育苗效益。同時減輕食用菌棒產生的有害氣體、有毒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延長了食用菌和蔬菜生產兩大產業鏈,取得經濟、社會、生態三贏效果。
集約化育苗是發展現代蔬菜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集約化育苗可以減少農戶常規育苗繁瑣的育苗用工,避免惡劣氣候出現死苗、缺苗現象;能夠省工、省苗、省種,形成快速、優質、高效,成批量而又穩定成苗的育苗方式,蔬菜集約化育苗是引領蔬菜產業向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公司從2009年10個大棚,育苗70萬株,種植大田13.3 hm2,發展到2010年建成占地6.67 hm2的育苗大棚200個,年育苗7 000萬株,種植大田1 333 hm2,分別是2009年的20倍、100倍、100倍;2012年已有7 000農戶簽訂預約育苗1.2億株,可栽大田2 000 hm2。當地育苗產業發展速度迅猛,主要得益于利用集約化育苗,減少了農戶常規育苗繁瑣的勞動,避免了市場疲軟給農戶造成的虧損,使農民真正感受到種植蔬菜帶來的甜頭與效益。
建立示范樣板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企業發展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舉措。公司以育苗中心基地為核心,建起了13.3 hm2核心示范基地,并在其他鄉鎮建立了66.7 hm2連片示范樣板區,帶動全縣2 000 hm2商品蔬菜基地建設。形成了百畝核心樣板區,千畝示范片,即“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的推廣局面。在樣板區實行“定地點、定人員、定面積、定措施、定獎懲”的五定責任管理,分片包干,樣板人員措施、目標明確,科技人員進行入戶指導,并在樣板區大力舉辦科技培訓,使農戶看有現場,做有人教、干有目標,提高農戶科技意識,產業化意識,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對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有效促進蔬菜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對基地建設實行高起點、高規格、高標準的嚴格管理,使之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有機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農技員、科技示范戶和普通農戶的科技培訓基地。依靠基地樣板輻射、帶動、推動蔬菜生產向產業化、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促進蔬菜產業升級。目前全縣8 000 hm2蔬菜基地與公司簽訂訂單育苗、銷售的有2 000 hm2,全部實現無公害認證,良種覆蓋率達100%,其中辣椒、茄子、大蒜、大白菜等多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完成了3個鄉鎮7 000多個農戶蔬菜產地編碼,實現產品質量安全的全面監控。
蔬菜產業是一個時間短、見效快、高效益、高風險的產業。農民最關心的是市場疲軟時帶來的虧損。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從廣西蔗糖產業價格聯動機制中得到啟發,廣西現行的甘蔗價格聯動機制萌芽于1993年,成熟于2001年,并于2002年在廣西和全國蔗糖業全面推廣。該機制生命力非常強,其核心就是 “訂單農業+價格聯動”。我們于2009年也開始嘗試蔬菜價格保底聯動模式。由公司與合作社簽訂供應集約化育苗種苗及產品收購合同,合作社再與農戶簽訂育苗協議及產品收購協議。對采用集約化育苗的農戶,實行最低保護價聯動上浮,最低保護價以種植某一品種成本價來確定,當市場價高于保底價時按照公司與農戶3∶7比例分成,低于保底價時按照保底價收購,確保農民種植蔬菜在不虧本的前提下獲市場高額回報,體現了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企業信譽大增,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種菜積極性,使公司蔬菜種植快速發展。蔬菜價格聯動機制助推集約化育苗和產業發展升級,使全縣蔬菜產業步入全程服務、良性循環、高效高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