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民,余中偉
(武漢市江夏區農業局,430200)
江夏區西甜瓜種植歷史悠久,是武漢市西甜瓜主產區之一[1]。近年來,通過夯基礎、抓調整、作示范、促流通等措施,全區西甜瓜種植規模穩步擴大,種植效益明顯提升,已成促進江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2011年全區西甜瓜種植面積4 535.6 hm2(其中西瓜 4 135.4 hm2,甜瓜 400.2 hm2),總產量 13.6萬 t,分別較 2010年增加 400.2 hm2,0.7萬 t。 優勢產區主要集中在“兩線”,即以鄭店街、烏龍泉街、山坡鄉為代表的107國道沿線和以金口街、金水農場為代表的武嘉公路沿線。
通過整合各類涉農項目,對優勢產區基地溝路渠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提高旱澇保收能力。據統計,僅2011年全區投入“菜籃子”工程建設資金達1億多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鋼架大棚、竹架中棚等設施建設也迅猛發展,全年設施栽培面積達1 667.5 hm2。設施栽培主要集中在金口街、金水農場及鄭店街,以種植禮品小西瓜為主。為推進瓜菜集約化、工廠化育苗,江夏區已組建維民種苗公司,年育苗能力達5 000萬株。
近年來,在品種結構方面,推廣的早春紅玉、84-24、黃寶石、鄂西瓜12號等西瓜新品種和鄂甜瓜6號等甜瓜新品種,逐步替換了部分傳統老品種,使西甜瓜品質和產量得到提高;在栽培方式和栽培品種方面,露地栽培逐漸向保護地栽培轉變,大中型西瓜逐漸向禮品小西瓜轉變;在科技推廣方面,早熟栽培、延秋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及嫁接苗等新技術得到廣泛利用;在栽培模式方面,推廣應用了周年禮品瓜、早春西甜瓜—紅菜薹、早春番茄—延秋西瓜等高效栽培模式,667 m2產值6 000~12 000元。
近年來,一方面,干旱、洪澇等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再加上部分老產區多年連作,使得西甜瓜病蟲害呈加重趨勢[2],導致西甜瓜產量和品質下降;另一方面,肥料、農膜、農藥等農資及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從而導致種植經濟效益降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瓜農的生產積極性。
產前環節,工廠化育苗剛起步;產后環節,產品流通主要是大戶自發跑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品牌市場知名度不高。
總體來看,江夏區西甜瓜設施栽培面積不夠大,品種結構還有待優化,種植水平還有待提高,尤其是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力度需進一步加大[3]。
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江夏區委 江夏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夏發[2009]10號)和《中共江夏區委 江夏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夏發[2011]2號)文件精神上,進一步整合各類項目資金,重點加大107國道和武嘉長廊設施瓜菜基地建設力度,增強基地抵御自然災害及反季節生產供應能力。
在栽培理念上,由數量型向質量安全型轉變。江夏區西甜瓜主要銷往武漢城區及本地市場,因此,針對武漢消費市場和市民的消費觀念,由片面追求產量向生產優質的禮品小西瓜轉變,并始終堅持“質量安全是產品的生命”的理念。在栽培時間上,由集中栽培向分批栽培、均衡上市轉變。大力提倡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避開夏季集中上市高峰和梅雨季節,降低市場和自然風險。在栽培方式上,由露地栽培向設施栽培轉變。加大鋼架大棚及各類中棚栽培面積,提高設施化栽培水平。在栽培水平上,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加大標準化栽培技術[4]、避雨栽培技術及高產高效技術應用推廣力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充分利用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基層農技推廣示范縣建設和國家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等平臺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和指導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種瓜水平。此外,通過辦示范樣板,重點加大反季節栽培嫁接苗、病蟲害綜合防控、標準化生產、優質化與輕簡化栽培等[5]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讓瓜農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受益。
江夏區農業執法部門協同工商等部門,加大對轄區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的檢查執法力度。農業技術部門加大對西甜瓜標準化栽培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檢測部門加大對產品抽檢力度,切實把好綠色生產源頭關。此外,積極開展產地準出和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多措并舉,全力保障西甜瓜產品質量安全。
重點加大對江夏維民種苗公司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與武漢市農科所、湖北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開展產學研結合,進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加大西甜瓜專業合作社組建和支持力度;加大對西甜瓜產銷大戶、農民經紀人的支持和獎勵力度。通過2~3 a努力,形成產前統一種苗供應、配方施肥便捷化,產中配套技術集成化,產后流通銷售高效化的一條龍服務格局,加速西甜瓜產業化進程,提高市場競爭力。
積極鼓勵、支持企業、合作社、蔬菜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對西甜瓜注冊商標、申報名牌農產品。區農業部門要加大對品牌建設的指導和服務力度,組織業主利用農博會等平臺,加大產品宣傳推廣力度。到“十二五”末,力爭引進從事西甜瓜的企業、專業合作社3~5家,申報省、市名牌農產品2個以上。
[1]別之龍,楊普社,劉紹銀.武漢市西甜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長江蔬菜,2008(2):1-2.
[2]黃登懷,孫玉宏,葛米紅,等.武漢地區優質早熟西瓜病害種類的調查[J].長江蔬菜,2010(8):93-95.
[3]劉文革.我國無籽西瓜產業發展狀況與對策[J].長江蔬菜,2010(8):121-127.
[4]曾凡雄,孫緒剛,姚文,等.湖北省無籽西瓜產業發展概況及前景展望[J].長江蔬菜,2010(8):107-110.
[5]許勇.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十二五”任務及科技支撐優勢產區發展工作平臺的構建[J].中國瓜菜,2011(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