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汪品三
(湖北黃岡市黃州區蔬菜辦公室,438000)
黃州地處鄂東,是黃岡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武漢“1+8”城市經濟圈建設區域之一。全區現轄1個鄉、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萬人。土地面積353 km2,耕地面積10 640 hm2,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多、耕地少的城郊型農業區。
黃州區委、區政府從黃州人多地少的現實情況出發,從現已具備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自然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出發,確立了黃州區發展蔬菜產業化的工作思路,于2007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蔬菜產業化的意見》,制定了蔬菜產業發展的奮斗目標和具體措施,并不斷加大落實力度,使全區蔬菜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基地建設成效顯著;標準化生產快速發展,無公害產品質效增強;市場體系日臻完善,營銷網絡逐步健全;蔬菜加工初具規模,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黃州蔬菜已由產品優勢跨躍為產業優勢。
1996-2011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由2 080 hm2發展到7 306.6 hm2,擴大2.51倍;年生產總量由8.5萬t增加到23.67萬t,增加1.78倍;蔬菜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比重由33.2%提高到58%,提高24.8個百分點;年蔬菜加工能力由3 000 t擴大到3萬t,擴大9倍;年蔬菜交易量由3.15萬t擴大到17.5萬t,提高4.5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 850元增加到6 208元,凈增4 358元,其中僅蔬菜收入人均增加755元。蔬菜已成為我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建區以來,我區始終把蔬菜產業作為農業的主導產業來抓。特別是2003年黃州區被湖北省政府列為全省蔬菜板塊建設重點縣市區之后,區委、區政府以此為契機,制定了黃州區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總體規劃,并認真抓好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蔬菜生產規模。至2011年,全區已建成常年園蔬菜生產基地2 000 hm2,季節園蔬菜生產基地1 666.6 hm2,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 306.6 hm2。并形成東湖六福灣、陶店楊孫、袁家鋪、禹王萬福、太平寺、南湖三隊、路口新華、夾洲、陳策樓盂缽大畈、陳家寨、堵城江咀、朱嶺等12個蔬菜基地。這些基地通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蔬菜板塊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完善,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實施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是維護消費者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適應市場變化,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近年來,我區在認真抓好蔬菜生產和加工的同時,切實抓好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取得了明顯成效。2003年,黃州區被湖北省政府列為全省無公害蔬菜板塊基地建設重點縣市區之一;2004年,黃州區6 666.6 hm2蔬菜基地通過了湖北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地認定;2009年,黃州區被列為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創建縣市區之一;2005-2011年,基地生產的茄子、辣椒等46個主導蔬菜產品獲得了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通過推行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全區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明顯提高,品牌效應大大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高。
全區已建成大型蔬菜批發市場1個,城鄉蔬菜集貿市場25個,營業面積4.2萬m2。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黃州商城蔬菜批發市場已成為鄂東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占地面積3.4萬m2,營業面積2.2萬m2,生鮮蔬菜日交易量150多t。2001年9月,黃州商城蔬菜批發市場已與國家農業部信息中心及全國各大城市農貿市場信息系統實現了聯網,并在互聯網、央視7臺、《農民日報》上建立了信息交流日報制,為黃州蔬菜對外交易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臺。
與此同時,全區城鄉蔬菜集貿市場以黃州商城蔬菜批發市場為依托,建立了龐大的營銷網絡體系。市內的黃商、武商、中商、七一、中百倉儲等五大超市都設立了蔬菜專營區,實現了凈菜包裝上市;周邊城市和地區的蔬菜批發商與黃州建立了營銷合作伙伴關系;全區現有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團體18家,擁有會員和農民經紀人近5 000人,已成為我區蔬菜營銷隊伍的主力軍。
近年來,全區已建成投產的蔬菜加工企業6家,其中臺商獨資企業1家、民營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3.0萬t,加工產品50多個,實現產值4 000萬元,利稅400萬元。2005年建成投產的臺商獨資企業——黃岡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已成為我區蔬菜龍頭加工企業,2006年被批準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年生產能力3.0萬t,主要生產脫水蔬菜、速凍保鮮蔬菜和調料食品,產品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等5個國家和銷往臺灣地區,年創產值5 000萬元人民幣,出口創匯500萬美元;即將建成投產的黃岡市康爾達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黃州蘿卜”的資源優勢,努力做大、做強“黃州蘿卜”產業。黃州綠葉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黃岡蘇蒜”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并多次在農博會和食品交易會上獲獎。
黃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多為長江沖積物潮土和黃棕壤砂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通透性好,土壤pH值6.5~7.9,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宜于蔬菜生長。
黃州是全省生態農業建設示范單位之一。2001年3月,經省、市環保部門對我區水、土、大氣進行抽樣分析,結果表明,區內無重金屬礦產資源,無大型化工企業,無“三廢”污染,綠色植被面積大,生態環境良好,適合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
黃州是黃岡市黨政機關駐地,也是鄂東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貿易中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106、318國道和大廣北、江北一級公路在境內交叉會合,京九鐵路穿行腹地,市區距黃州火車站12 km,距省府武漢50 km,鄂黃長江大橋、黃岡長江大橋將黃州、鄂州、黃石、武漢連為一體。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利于蔬菜產品的運輸。
黃州城郊農民種植蔬菜既是為了謀生,也是為了滿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經過長期的生產積累,種菜農戶逐年增多,技術不斷熟練,銷路得到拓展,一批種菜專業戶和銷售專業戶應運而生。隨著技術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滿足市場供應,堅持引進新品種,推行新模式,應用新技術,蔬菜生產隨著量的快速增長,質效不斷提高,激發了農民的種菜積極性,使蔬菜產業發展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技術保障。
黃州區委、區政府為全面推進蔬菜產業化發展,狠抓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十多年來,全區共投入蔬菜基地建設資金3.0億元,其中僅2007-2011年投入資金達2.0億元,使蔬菜基地生產條件得到了初步改善。但由于基礎差、底子薄、投入大,僅靠本級財政和農民自身投入難以從根本上改善蔬菜基地生產條件,特別是溝、渠、路及泵站不配套、遇澇難排、遇旱難灌,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基地抗風險能力差,嚴重地影響了蔬菜基地的發展。
一是蔬菜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2008年初,五十年一遇的一場大雪,給蔬菜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尤其是給大棚蔬菜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導致當年春節前后蔬菜供應斷檔,市場菜價高,至今市民記憶猶新。二是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蔬菜上市淡季,市場供不應求,而且菜價較高,市民反映強烈;一旦到了蔬菜上市旺季,菜價陡跌,農民“賣菜難”,加之尚缺蔬菜冷藏保鮮設備,蔬菜貯藏無保障,嚴重地影響了蔬菜的正常上市和有效供給。
近年來,黃州區不斷加大基地建設力度,并在南湖、路口、陶店、陳策樓、堵城等鄉鎮擴大蔬菜基地近666.6 hm2。城區蔬菜基地面積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建設用地和工業招商引資建設用地的增加,城郊專用菜地每年以66.6~133.3 hm2的速度減少,遠遠不能滿足城區50萬人(含流動人口)、0.2萬hm2專用菜地的要求,將會造成黃岡城區居民蔬菜消費供求矛盾突出。
目前,我區引進的蔬菜加工企業——黃岡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雖然對黃州蔬菜產品的加工轉化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由于原料生產基地不足,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我區新建了部分原料生產基地,但產品質量難以達到企業加工的要求,收購價格偏低,嚴重挫傷了基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其次,全區雖然現有蔬菜粗加工企業5家,但由于均是小作坊式生產,設備落后,加工檔次低,加工能力有限,其產品質量和數量難以達到市場需求。
我區目前已登記注冊的“祿福灣”牌蔬菜產品商標和46個無公害蔬菜認證產品,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影響力不大,還沒有完全得到市場的認可,品牌效應不十分明顯,更沒有叫得響的大品牌,特別是種植歷史悠久的“黃州蘿卜”,以其品質好、味香甜而聞名全國各地,但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目前,黃岡城區的蔬菜交易僅靠黃州商城蔬菜批發市場,其占地面積仍偏小,功能不全,加之內部管理不善,亂收費,亂攤派,攤位亂擺亂放,菜霸地霸時有發生,嚴重地影響了蔬菜市場的正常交易,且影響了黃岡的市容。
我區蔬菜產業化建設任重道遠,發展潛力很大。計劃到2015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1.3萬hm2,生產總量55萬t,總產值12.0億元,年加工產值4.0億元,出口創匯2 000萬美元,實現利潤4 000萬元。年蔬菜交易量達35萬t,交易額7.0億元。為全面實現我區“十二五”時期蔬菜產業發展目標,根據我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綜合分析蔬菜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加快推進全區蔬菜產業化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更新觀念,強化認識,加大舉措,注重實效,抓好以下幾項措施。
推進蔬菜產業化,發展蔬菜生產是基礎;而發展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是關鍵。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是完善配套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努力改善蔬菜生產條件,提高蔬菜生產能力。首先,要充分利用長河、巴河及長江的水資源優勢,重點解決好蔬菜生產基地的灌溉問題,加強對江河沿線現有大型排灌站的維修和改造,提高服務功能,如確需新建的,要迅速搞好科學論證和規劃設計,加緊建設,早日發揮效益。其次,要積極推進滴灌和噴灌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其設施功能,滿足蔬菜生產需要。此外,要集中資金、整合力量,科學規劃,落實措施,加大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做到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力求規劃一片,建設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
我們要在抓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抓好蔬菜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加大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力度。在具體措施上,第一,盡快制定《黃州區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并認真組織實施;第二,全面開展產地環境質量檢測與監控;第三,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投入品的管理,積極推廣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和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積極推廣生物有機肥施用技術;第四,加強蔬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與監管,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積極發展蔬菜加工企業,不斷促進蔬菜產品的轉化增值,是推進蔬菜產業化發展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蔬菜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為龍頭企業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特別是對現已建成的黃岡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要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該公司滿負荷生產。同時,全區要引進1~2個蔬菜深加工企業,扶持發展3~5個民營加工企業,不斷擴大加工規模,促進蔬菜產品的轉化增值。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逐步形成“農戶連基地、基地連企業、企業連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鑒于目前黃州商城蔬菜批發市場占地面積偏小、功能不全的局面,建議市政府在江北公路與黃上公路立交橋西側規劃新建一個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采取引進開發商或外資及政府支持的融資方式,搞好市場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大市場,形成大流通,做成大產業,使之成為鄂東規模最大、功能齊全的蔬菜集散中心,以此帶動黃岡城區及周邊地區蔬菜集貿市場的發展。同時要加強與全國各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信息交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快蔬菜產品流通。特別是要緊緊抓住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發展機遇,加強與武漢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產銷對接,不斷擴大對外銷售窗口。積極發展蔬菜專業協會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及中介服務組織,培養農民經紀人,不斷擴大蔬菜營銷網絡建設。
實施蔬菜品牌戰略,是提高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本。要增強品牌意識,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名牌優勢。一是要精心培育品牌。嚴格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引導農民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培植、創建、認證一批無公害蔬菜產品,努力提高我區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要精心推介品牌。要廣泛宣傳、精心推廣現有的“祿福灣”蔬菜品牌,采取網上宣傳,省內外交流、新聞媒體宣傳等形式,努力提升蔬菜品牌知名度。三是要精心經營品牌。“黃州蘿卜”是我區種植歷史悠久的地方名優品種,做大做強“黃州蘿卜”品牌,抓好生產、加工和銷售各個環節,大力發展深加工,實施市場化運作,讓“黃州蘿卜”品牌發揚光大。
黃州區委、區政府于2007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蔬菜產業化的意見》,制定了黃州區蔬菜產業發展目標和優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發展蔬菜生產的積極性。2010年,區委、區政府又出臺了《黃州區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了蔬菜產業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對新建連片面積13.3 hm2以上的鋼架大棚蔬菜標準園,每667 m2一次性補貼2 000元,對新建連片面積33.3 hm2以上的露地蔬菜標準園,每個基地補貼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0萬元。為進一步鼓勵和調動各部門和各界人士積極參與蔬菜產業化建設,對于在蔬菜產業化建設中招商引資的有功單位和個人,按照《黃州區招商引資獎勵辦法》予以獎勵。對于落戶黃州的大型蔬菜加工企業,按照現行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對于區內發展初級(淹制、泡制)加工的民營企業和蔬菜營銷服務組織,要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獎勵。要充分發揮區直各部門的職能優勢,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集中投向蔬菜產業化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蔬菜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市場營銷體系“三大建設”的資金投入。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對加工企業和種菜大戶,要提高貸款額度,以解決加工企業和種植大戶的資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