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1.河海大學 商學院,南京 210098;2.三江學院 商學院,南京 210012)
“十二五”是江蘇實現由裝備制造業大省向裝備制造業強省轉變的重要時期,也是軸承工業面臨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水平、增強配套能力的關鍵時期。挑戰和機遇并存,應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認清江蘇省軸承工業當前的優勢和劣勢,制定合理的發展思路和戰略,促進江蘇軸承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下,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2011年開始的經濟復蘇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的發生,世界經濟結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國內、外的軸承行業正在重新“洗牌”。
現階段,工業發達國家的軸承企業、國內軸承行業的龍頭企業正在進行戰略性調整,這為江蘇軸承企業拓展市場空間、整合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人才資源提供了機遇。江蘇軸承行業要有清醒的判斷,應該以前瞻性的思維,以進取的姿態,發現和利用機遇,積極參與國內、外軸承產業新一輪的結構調整,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制造技術水平,逐步進入軸承制造的高端和核心技術領域,增強國際競爭力,力爭在國內、外分工中占據主動地位和更大市場份額。
近年來,國家及相關部門為加快軸承工業的發展,發布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和振興方案,如《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和《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國家對包括軸承在內的基礎零部件的高度重視,既賦予軸承行業為振興裝備制造業做貢獻的歷史使命,也為江蘇軸承行業提供了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建設軸承強省的契機。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江蘇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及《江蘇省“十二五”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中都明確,江蘇要加快提升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推進實現高端化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高端裝備發展的重點是電控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航空裝備、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大噸位工程機械、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生物質能發電機組和核電裝備,其中高精度軸承是最重要的關鍵零部件之一。規劃要求提高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自主化生產能力。
在此背景下江蘇軸承行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繼續圍繞為重大技術裝備配套這一主題,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推進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作出應有的貢獻。
“十二五”期間,對軸承需求量大的主機行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汽車、摩托車、農用車、電動機、計算機、家用電器和辦公自動化機械等近年來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為重大裝備配套的高端軸承卻大部分依賴進口,軸承等核心零部件已經成為國家重大裝備發展的瓶頸。
江蘇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總量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13大行業中有6個行業經濟總量名列全國同行業的首位;有3個行業經濟總量名列全國同行業的第2位。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為江蘇軸承工業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 同時由于主機的性能、壽命的不斷改善和提高, 對軸承產品的精度、性能和壽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必將促進軸承工業的技術進步。在“十二五”以及更長時期,我國都將進行大范圍和深層次的產業結構調整,這將給江蘇軸承行業,尤其是高端軸承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世界經濟尤其是我國經濟積極向好,這是總的趨勢。但是,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凸顯,世界經濟復蘇將呈現出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外需萎縮對我國軸承出口的不利影響短期內難有根本改觀,這將為江蘇省軸承工業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金融危機后,以美國為首的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趨勢明顯,節能、減排、降耗和低碳要求更為嚴格,將促進更加激烈的新一輪產業競爭。我國軸承工業發展不僅受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制約,也面臨著發展中國家更低成本競爭優勢所形成的壓力。
世界著名公司加快搶攤中國市場的步伐,如SKF,Schaeffler,TIMKEN,NSK,JTEKT,NTN,NMB和NACHI等8大軸承公司本著降低成本和“零距離”接觸市場的原則在中國境內已陸續建立了40多家軸承生產企業??鐕S承公司不僅力圖固守其長期占有的高端市場,而且開始向中低端市場擴張。通過在國內軸承企業OEM貼牌生產、從我國軸承企業采購或協作加工鍛件、車加工件、滾動體及保持架等,擴大其在我國的中低端軸承市場所占份額,這將加劇我國軸承市場的激烈競爭[1]。
跨國軸承公司加緊實施本土化策略給江蘇省軸承工業帶來了巨大壓力??鐕締T工從國內雇用,原材料和零配件從國內采購,制造成本大大降低。而國內軸承企業,在法律和政策逐步規范后,勞動力成本已大幅度提高。如果不通過技術進步和精益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材料利用率,節能降耗,則原有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
2011年我國軸承產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行業銷售收入達到1 420億元,形成了以國有企業瓦軸、洛軸、哈軸、軸研科技和民營企業萬向、人本、天馬為龍頭企業的中國軸承行業新格局。在集聚區方面,形成了瓦房店、浙東、蘇南、洛陽等產業集群等。如洛陽軸承行業就形成了軸承生產企業、軸承零部件配套企業、軸承專用設備及模料模具等相關企業、研發機構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等機構構成的產業集聚區[2]。這些集聚區的主要廠商實力較強,對江蘇軸承企業來說,也是一個較大的競爭威脅。
綜上所述,江蘇軸承工業在“十二五”期間將面臨“雙向擠壓”和巨大的競爭壓力。
“十一五”期間,江蘇省機械工業利稅和利潤總額均占全國機械工業利稅和利潤總額的18%以上,居全國各省市之首,占江蘇工業利潤總額的1/3以上。綜觀江蘇機械工業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來,江蘇機械工業經濟總量已連續25年居全國各省市前列,連續26年居江蘇省工業各行業之首,軸承工業在此期間也得到穩步而快速的發展。
近年來江蘇軸承行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自主創新,軸承行業實現了平穩快速發展態勢。全省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企業群體、產業集聚區和龍頭企業,開發了一批新型的、極具競爭力的新產品。
根據江蘇省軸承工業協會2010年對全省42家會員企業的調查統計顯示:工業總產值約為57.24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25.92%;銷售收入約為53.34億元,比2009同期增長19.43%[3]。
2011年,江蘇省各軸承企業均制定了“十二五”發展規劃,結合企業自身特色進行針對性的具體規劃,具有很好的可行性。有的企業發展規劃目標是做大做強;有的企業是做強做精;有些企業在不增加或是減少一線員工的基礎上,計劃加大技術投入或設備改造力度,以實現人均產值翻番。企業在制定規劃時均緊緊抓住向技術要效益、向質量要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的主線,明確了江蘇軸承行業的發展特色和方向。
在全世界軸承約 600 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中,世界8大跨國公司占75%~80%。德國兩大公司占其全國軸承總量的90%,日本 5 家公司占其全國軸承總量的 90%,美國 1 家公司占其全國軸承總量的56%。在國內,江蘇省軸承企業的市場份額不高,少數龍頭骨干企業在全國行業中的市場地位和競爭能力明顯下降。整個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經濟規模較小、缺少核心技術支撐,以低價策略擠占普通軸承市場,造成了生產的軸承產品在中低端市場上的同質化惡性競爭。
江蘇省軸承行業中多數企業在創新體系的建設和運行、研發和創新的資金投入、人才開發等方面仍處于低水平。各企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弱,參與國際標準制訂力度弱,原創技術和專利產品較少。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和活力,還未實現由技術模仿和技術跟蹤向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的轉變。
江蘇省軸承行業制造工藝和裝備技術發展緩慢,車加工數控率水平不高,磨加工自動化水平低,各軸承企業使用的傳統設備依然占大多數。從發展方式看,大多數企業依然采取的是低水平、低效益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出口產品的結構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企業長期以來重“硬”輕“軟”,重產能擴張,輕軟實力的積累,造成以核心技術、主導產品、營銷能力及企業文化等軟實力支撐的品牌建設嚴重滯后。至今,在從產品→銷售→營銷→品牌的發展道路上,企業還處在傳統的銷售階段,現代營銷理念和品牌建設還沒有真正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中。
江蘇軸承工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轉型升級”,通過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重點產品配套和打造江蘇軸承精品為突破口,組織聯合攻關,全面提升江蘇軸承工業的產業層次。繼續面向國內和國際市場,保持江蘇汽車軸承市場、家電軸承、滾針軸承、鋼球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促進軸承行業的信息化、低碳化、綠色化進程,把江蘇建成全國軸承行業的大省、強省。
5.2.1 高端化發展戰略
“十二五”期間,江蘇軸承工業要主攻中高檔軸承,加快發展目前嚴重依賴進口的中高端軸承產品;要致力于傳統中低端軸承向高端軸承的升級,提升江蘇軸承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同時,要力促江蘇軸承產業結構優化,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戰略聯盟、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要瞄準航空、軌道交通設備、海洋工程及智能制造裝備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研發工作,使江蘇軸承產業真正從軸承生產大省變成擁有核心技術的軸承強省。
5.2.2 創新驅動戰略
在實施軸承工業的創新驅動戰略中,要廣泛融合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加速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提高設計研發的效率和成功率;改變軸承裝備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實現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柔性化、生態化、個性化及多樣化。
5.2.3 強化服務戰略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江蘇省軸承行業要加快發展現代軸承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積極推動傳統軸承制造業創新經營模式,改造業務流程,大力發展與軸承制造業密切相關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4]??梢愿鶕煌目蛻粢?,制定不同的質量標準,滿足個性化的軸承需求。
5.2.4 綠色制造戰略
江蘇軸承企業要積極發展高效節能型軸承產品,為用戶的節能減排提供支持。同時,軸承產品的設計和制造要能夠體現綠色理念,高效、低污染、資源可重復利用等因素必須置于優先位置;要發展軸承產品再制造,堅持走綠色制造和循環經濟的新型工業化道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