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蔣一明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190)
責任編輯:魏雨博
一項申請首先要滿足可授予專利權的客體才可能被授予專利權。專利法第二條對可授予專利權的客體作出了規定,考慮到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專利法還通過第五條和第二十五條對專利保護的范圍作了進一步的限制性規定。具體到電視圖像領域,客體問題主要涉及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和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
同時,專利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申請人可以對其專利申請文件進行修改,但是,對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記載的范圍。這就意味著,如果申請人在撰寫申請文件時出現了客體缺陷并且在后續過程中無法克服時,專利申請必然不能被授予專利權[1]。
本文在對電視圖像領域中涉及客體的法條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電視圖像領域中的多個案例進行分析,對發明專利申請的撰寫方式以及修改方向給出建議。
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該條款對可給與專利保護的客體進行了正面的定義。在定義中,規定了專利法意義上的客體必須是針對產品或方法的技術方案。《專利審查指南》中對于如何認定技術方案給出了指導,“技術方案是對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利用了自然規律的技術手段的集合”。同時規定,“技術手段通常是由技術特征來體現的”。對技術方案的判斷,《專利審查指南》中以排除的方式還作出如下規定,“未采用技術手段解決技術問題,以獲得符合自然規律的技術效果的方案,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客體”[2]。概括起來,技術方案需要具備3個“技術”要素,即要有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手段和達到的技術效果,三要素中任一要素不具備“技術”性,將不構成技術方案。而在這3個“技術”要素中,是否采用技術手段是判斷是否構成技術方案的重點。
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規定,專利申請要求保護的主題屬于“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的,不能被授予專利權。《專利審查指南》中給出了解釋,“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是指導人們進行思維、表述、判斷和記憶的規則和方法。由于其沒有采用技術手段或者利用自然規律,也未解決技術問題和產生技術效果,因而不構成技術方案”[2]。在完成一項發明創造的過程中,人的智力活動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本法條所說的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是指發明人在完成發明創造的過程中進行了智力活動,而是指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本身就是一種用于指導人們進行智力活動的方法。也就是說,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指在作出發明創造之后,實施該發明創造仍然依賴人的智力活動[3]。
特別地,電視圖像領域中有很多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是指為解決發明提出的問題,全部或部分以計算機程序處理流程為基礎,通過計算機執行按上述流程編制的計算機程序,對計算機外部對象或者內部對象進行控制或處理的解決方案。《審查操作規程》中規定,如果權利要求的主題名稱實質為“程序”,例如“程序”、“程序產品”、“補丁”、“指令”等,無論其限定的內容如何,均認為其要求保護的是計算機程序本身,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如果權利要求除其主題名稱外,對其限定的全部內容僅僅涉及程序本身,則該權利要求實質上僅僅涉及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屬于專利保護的客體。如果權利要求中的限定內容僅一部分涉及計算機程序本身時,應根據權利要求的具體情況使用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或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4]。如果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解決方案執行計算機程序的目的不是解決技術問題,或者在計算機上運行計算機程序從而對外部或內部對象進行控制或處理所反映的不是利用自然規律的技術手段,或者獲得的不是受自然規律約束的效果,則這種解決方案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所說的技術方案,不屬于專利保護的客體。
本部分通過對電視圖像領域中的4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來理解相關法條,并對發明專利申請的撰寫方式以及修改方向給出建議。
【案例1】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編碼隨機訪問點數據對象,其適用于包含在包括多個編碼數據對象的媒體表示中,所述編碼隨機訪問點數據對象的特征在于:對所述多個編碼數據對象中的另一個編碼數據對象中的數據元素的引用,其中所述引用的數據元素至少部分地描述了如何根據所述媒體表示來重建媒體。
分析: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數據對象,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客體,因此不能被授予專利權。
根據說明書的記載,本申請涉及一種通過在數據序列傳輸的文件或數據流中提供隨機訪問點重建場景序列中的場景的方法,通過該方法獲取編碼隨機訪問點數據對象,同時說明書中對該方法也有詳細的描述。申請人將該權利要求修改為方法權利要求就可以克服客體缺陷,也沒有超出原申請記載的范圍。
修改后的權利要求如下:
一種構建編碼隨機訪問點數據對象的方法,所述編碼隨機訪問點數據對象適合被包含在包括多個編碼數據對象的媒體表示中,所述方法特征在于:將對所述多個編碼數據對象的另一個編碼數據對象中數據元素的引用包含在所述編碼隨機訪問點數據對象中,其中所述所引用數據元素至少部分地描述了如何根據所述媒體表示來重建媒體。
本案啟示:《專利審查指南》中規定,氣味或者諸如聲、光、電、磁、波等信號或者能量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客體。在電視圖像領域中,數據對象或數據流實質上也是信號,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客體。申請人在撰寫權利要求書時,可采用方法權利要求對發明創造進行保護。
【案例2】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或多種其上儲存有多個指令的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指令在由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執行時使得所述一個或多個處理器:
標識一電視環境中的用戶偏好;
將所標識的用戶偏好儲存在一數據文件中;以及將所述數據文件傳送到一目的地設備,其中所述目的地設備標識滿足所述數據文件中的所述用戶偏好的內容并顯示所標識的內容的至少一部分。
分析: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或多種計算機可讀介質,除主題名稱外,對其進行限定的全部內容僅僅涉及計算機程序本身,這些權利要求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所述的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的范圍,因此不能被授予專利權。
在本案的說明書中,詳細記載了處理器執行的各個步驟。申請人僅僅需要將該權利要求修改為相應的方法權利要求就可以克服客體缺陷。
修改后的權利要求如下:
一種用于共享用戶偏好的方法,包括:
標識一電視環境中的用戶偏好;
將所標識的用戶偏好儲存在一數據文件中;以及將所述數據文件傳送到一目的地設備,其中所述目的地設備標識滿足所述數據文件中的所述用戶偏好的內容并顯示所標識的內容的至少一部分。
本案啟示:權利要求的主題名稱實質為程序的,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如果權利要求除其主題名稱外,對其限定的全部內容僅僅涉及程序本身,則該權利要求實質上僅僅涉及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同樣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申請人可采用方法權利要求對計算機程序所形成的某種處理或控制活動過程進行保護。
【案例3】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訂購數字電視業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將所述客戶分類成個人客戶、企業客戶和集團客戶;
B、給每個個人客戶設置賬戶,訂購數字電視業務時,個人客戶建立訂購關系,對應所述個人客戶的賬戶;
C、給每個企業客戶設置賬戶,在企業客戶內部劃分成用戶組,訂購數字電視業務時,用戶組建立訂購關系,對應所述企業客戶的賬戶;
D、集團客戶下建立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給每個集團客戶及其下面的每個個人客戶和每個企業客戶分別設置賬戶;
2)國土資源部門數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可以作為地表覆蓋分類和地理國情基本要素數據的參考數據,利用它可以對地表覆蓋數據的分類進行輔助判別,以減少外業的工作量;城鎮地籍數據,利用控制點資料,進行坐標轉換,疊加正射影像數據,用于地表覆蓋分類要素提取的參考資料[1]。
E、集團客戶訂購數字電視業務的,集團客戶建立訂購關系,對應所述集團客戶的賬戶;集團客戶下的個人客戶訂購數字電視業務的,個人客戶建立訂購關系,對應所述個人客戶的賬戶;集團客戶下企業客戶訂購數字電視業務的,在企業客戶內部劃分成用戶組,用戶組建立訂購關系,對應所述企業客戶的賬戶。
分析: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訂購數字電視業務的方法。根據本申請說明書中的背景技術的記載,企業客戶選擇用戶,對已選擇用戶分別訂購或批量訂購服務,分別保存用戶的訂購關系,通過用戶訂購關系產生計費事件是現有技術。分析該權利要求可以發現,為了解決該申請聲稱要解決的問題,采用的方式僅僅是將客戶進行分類并設立不同客戶之間的關系。然而,對客戶信息進行分析,實現對客戶的分類,設立客戶之間的關系,這不是技術手段,是一種人為的劃分方式,不同的人或公司根據需求的不同,對客戶的分類不同;把客戶分為個人客戶、企業客戶和集團客戶,并設立不同客戶之間的關系,這是人為設定的規則和方法,是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實施商業方法,并沒有在數字電視訂購系統的結構上或處理數據的方式上發生改變,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改進,僅涉及客戶分類和不同客戶之間關系上的改變;該申請實際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對客戶進行分類和設立客戶之間的關系使得訂購關系變得簡單,解決的是商業問題,獲得的也僅僅是商業上的效果。因此該權利要求不符合專利法第2條第2款的規定,不能被授予專利權。
該申請說明書中記載的內容既沒有在數字電視訂購系統的結構或功能上帶來改進,也沒有在處理數據的方式上發生改變,僅僅是通過對客戶的分類和設立不同客戶之間的關系使得訂購關系變得簡單。該申請解決的是商業問題,獲得的是商業上的效果,因而不構成技術方案,不屬于專利法保護的客體,無法通過對權利要求進行修改而克服客體缺陷。
本案啟示:一項技術方案應該同時具備技術手段、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3要素。申請人在撰寫權利要求時應注意,權利要求中必須包含技術特征,這些技術特征要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實現的效果上起作用,同時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實現的效果必須是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如果申請人在撰寫時發現解決方案不能同時具備技術手段、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3要素,則不應申請發明專利權。
【案例4】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由任意連通邊界圍成的單區域圖像面積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遍歷圖像,搜索開始點并且在開始點的8鄰域內順時針方向搜索次開始點;
(3)根據上述邊界跟蹤的坐標計算面積S1,計算公式為 S1=S1+X0Y1-X1Y0,其中(X0,Y0)(X1,Y1)為搜索過程中相鄰兩個邊界點的坐標;
(4)將根據上述步驟所得到的各個子區域的面積累計相加,即為最終的目標面積。
分析: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一種由任意連通邊界圍成的單區域圖像面積計算方法,實質上是一種面積計算方法,該方法只是限定了邊界點的搜索和跟蹤順序,利用其坐標計算面積,其本質上是一種計算區域面積的方法,被計算的區域不具備專利法意義上的技術含義,獲得的面積也僅僅是1個數值計算結果,屬于數學運算方法。因此該權利要求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規定的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屬于專利保護的客體。
本申請說明書中未記載該面積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到具體的技術領域或裝置,也未描述被計算的區域的技術含義,只是對該面積計算方法的整個流程進行詳細記載,導致權利要求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2)項排除的授權客體,同時權利要求也沒有修改以克服客體缺陷的余地。
申請人在意見陳述書中提及,本申請可用于診斷的心電監護圖像中的面積計算。然而很遺憾的,本案申請文件中并無上述記載。如果該申請說明書中記載了該面積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到心電監護圖像中,由心電監護裝置執行,被計算的區域具有技術含義,采用技術手段構成了技術方案,能夠解決技術問題并達到技術效果,這樣盡管權利要求由于期望獲得較大的保護范圍導致出現客體缺陷,也可以通過修改克服。
本案啟示:發明專利申請文件中權利要求用于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說明書應當滿足充分公開發明的要求,使得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支持權利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5]。對于涉及算法的發明專利申請,申請人在撰寫說明書時,不宜過于上位概括,盡量詳細記載,涉及到具體的技術領域,限定算法中數據的物理含義,并采用技術手段以構成技術方案。這樣,才能在專利申請的各個審查階段對權利要求書進行修改,從而限定合理的保護范圍,最終獲得專利權。
通過對以上4個案例的分析,在電視圖像領域發明專利申請的撰寫方式和修改方向上提出以下建議:
1)對于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權利要求的主題名稱應避免使用敏感詞匯,如程序、程序產品、補丁、指令、存儲介質、計算機可讀介質、計算機可讀媒體(僅僅涉及其上存儲的信息而不涉及介質或媒體本身的物理結構)、信號、數據流等。在權利要求的撰寫方式上,申請人可采用方法權利要求對計算機程序所形成的某種處理或控制活動過程進行保護。如果是全部以計算機程序實現的發明專利申請,可以按照與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各步驟或者反映該計算機程序流程的方法權利要求完全對應一致的方式來撰寫裝置權利要求。
2)如果申請人意識到解決方案不能同時具備技術手段、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3要素,或者屬于專利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如:儀器和設備的操作說明、計算機的計算規則、信息表述方法等,則不應申請發明專利權,可以尋求其他形式的保護。
3)申請人要清楚了解發明專利申請各部分申請文件的作用,權利要求用于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說明書應當滿足充分公開發明的要求,使得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支持權利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說明書的撰寫不宜過于上位概括,盡量詳細記載,涉及到具體的技術領域,采用技術手段以構成技術方案,這樣的說明書對后續修改權利要求以克服客體缺陷是非常有利的。
[1]孫方濤,李燕.發明專利申請的修改與超范圍[J].電子知識產權,2011(6):89-9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3]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操作規程:實質審查分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5]侯薇.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及注意事項[J].天津科技,2011(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