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茜,王咪娜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190)
專利權是一項具有獨占性的財產權利,不同的專利權人無法共享相同的專利權,同一專利權人也不應當在同一申請中享有多項同樣的專利權。然而,在專利權的生命周期中,經常會遇到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否相同的競爭問題,而該競爭問題,歸根結底是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的確定問題。
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問題是其生命周期的核心問題,貫穿了發明專利的申請、審查、確權、侵權、無效等全部過程,對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的確定直接關系到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的權利劃分和利益平衡。如果不能準確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將不利于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從而將不利于我國科技技術事業的整體發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以及《審查指南》(2010版)[2-3](以下分別簡稱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以及審查指南)等相關法規及準則中均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問題作了規定。
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規定:“權利要求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這一條款是對權利要求的實質性要求,是專利制度能夠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使得公眾能夠以合理的確定性預知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有意識地規范自己實施有關技術的行為,自覺避免侵犯他人的專利權。
同時,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這一條款明確規定了界定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基本原則,其中說明書和附圖對權利要求的解釋作用,對于社會公眾全面了解專利技術方案,更好的理解、澄清和適度修正權利要求技術特征,使專利權保護范圍界定的更加準確是非常重要的。
審查指南[2-3]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多處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的判定提供了準則:
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1.1節中規定:“通常情況下,在確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時,權利要求中的所有特征均應當考慮,而每一個特征的實際限定作用應當最終體現在該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主題上。”該章節還規定:“方法特征表征的產品權利要求的主題仍然是產品,其實際的限定作用取決于所要求保護的產品本身帶來何種影響”;“對于主題名稱中含有用途限定的產品權利要求,其中的用途限定在確定該產品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時應當予以考慮,但其實際的限定作用取決于對所要求保護的產品本身帶來何種影響”。這部分規定從權利要求的文字特征解釋了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所要考慮的情況。
同時,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第3.2.5節規定了性能、參數、用途或制備方法等特征限定權利要求時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的影響。
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1節中規定:“對于權利要求中所包含的功能性限定的技術特征,應當理解為覆蓋了所有能夠實現所述功能的實施方式。”這部分規定了當權利要求中包含功能性限定時如何解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2節中規定:“每項權利要求所確定的保護范圍應當清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根據其所用詞語的含義來理解。一般情況下,權利要求中的用詞應當理解為相關技術領域通常具有的含義。在特定情況下,如果說明書中指明了某詞具有特定的含義,并且使用了該詞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由于說明書中對該詞的說明而被限定的足夠清楚。這種情況也是足夠允許的。但此時也應要求申請人盡可能修改權利要求,使得根據權利要求的表述即可明確其含義。”這部分規定了用說明書內容解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的情形,體現了用說明書和附圖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進行解釋時的謹慎態度。
在發明專利審查過程中,申請人試圖通過多元的文字表述,要么與其他專利權人競爭同一專利權,要么試圖謀取同一申請中的多項專利權,盡管專利法及審查指南的相關規定旨在為公眾確權提供依據和為審查實踐提供準則而從措辭、釋義等多方面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的確定作出了規定,然而,由于形形色色的撰寫,仍然使得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難以輕易確定,成為實踐中的難點。
由于電學領域專利申請的特殊性,經常出現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疑似相同的案例,其中有兩類最為常見:
1)僅主題名稱不同:主題類型相同但主題名稱不同,其余技術特征均相同。
2)僅措辭不同:主題名稱相同,其余技術特征措辭不同。
以下,運用專利法及審查指南的相關規定,分別通過電學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兩個案例探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否相同的問題。
權利要求A:“一種梳狀贗像檢測裝置,該梳狀贗像檢測裝置包括:
特征值計算單元,其根據輸入圖像來計算特征值;
膠片模式檢測單元,其利用該特征值來檢測膠片模式;
像素差計算單元,其利用作為膠片模式檢測結果的2∶3下拉次序檢測信息和輸入圖像組合信息,來計算場間像素差;
亮度變化確定單元,其基于該像素差計算單元的計算結果來確定亮度變化;
梳狀贗像候選檢測單元,其基于該亮度變化確定單元的確定結果,針對每一行來檢測梳狀贗像候選;以及梳狀贗像確定單元,其基于該梳狀贗像候選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針對每個圖像來確定是否出現了梳狀贗像。”
權利要求B:“一種膠片模式檢測裝置,該膠片模式檢測裝置包括:
特征值計算單元,其根據輸入圖像來計算特征值;
膠片模式檢測單元,其利用該特征值來檢測膠片模式;
像素差計算單元,其利用作為膠片模式檢測結果的2∶3下拉次序檢測信息和輸入圖像組合信息,來計算場間像素差;
亮度變化確定單元,其基于該像素差計算單元的計算結果來確定亮度變化;
梳狀贗像候選檢測單元,其基于該亮度變化確定單元的確定結果,針對每一行來檢測梳狀贗像候選;以及梳狀贗像確定單元,其基于該梳狀贗像候選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針對每個圖像來確定是否出現了梳狀贗像。”
通過仔細比對可知,以上兩項權利要求,除了主題名稱“一種梳狀贗像檢測裝置”和“一種膠片模式檢測裝置”外,其余技術特征均相同。
該僅有主題名稱不同的兩項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是否相同呢?筆者從多方面進行了分析:
1)從說明書記載的內容考慮
根據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當不能明了權利要求的確切保護范圍時,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
由說明書背景技術的記載可知,梳狀贗像檢測屬于膠片模式檢測的一種具體方法,除梳狀贗像還可能有其他膠片模式的檢測項目,因此梳狀贗像屬于膠片檢測的下位概念。因此,膠片模式檢測比梳狀贗像檢測的范圍更為寬泛。
2)從權利要求記載的內容考慮
由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1.1節記載的內容“通常情況下,在確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時,權利要求中的所有特征均應當予以考慮,而每一個特征的實際限定作用應當最終體現在該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主題上。”可知,在判斷一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時,權利要求中的所有特征均需考慮,因此,構成主題名稱的技術特征當然也需同時與其他技術特征一樣考慮。
有觀點認為,主題名稱“一種梳狀贗像檢測裝置”和“一種膠片模式檢測裝置”中的“梳狀贗像檢測”和“膠片模式檢測”均為“裝置”的用途限定,而也有觀點認為“梳狀贗像檢測”和“膠片模式檢測”均為“裝置”的功能性限定。雖然從語言的描述特點來看,筆者認為上述限定為功能性限定,但為全面起見,以下分別從上述限定為用途限定和功能性限定的角度進行論述:
(1)當上述限定為用途限定時。
由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1.1節記載的內容“對于主題名稱中含有用途限定的產品權利要求,其中的用途限定在確定該產品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時應當予以考慮,但其實際的限定作用取決于對所要求保護的產品本身帶來何種影響”以及該章節例舉的例子可知,用途限定對所要求保護的產品本身帶來影響的情況是存在的,所以當不能證明用途限定對所要求保護的產品的本身未帶來影響時,不能輕易地認為用途限定對產品本身未帶來影響。
同時,由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第3.2.5節記載的內容“對于這類權利要求,應當考慮權利要求中的用途特征是否隱含了要求保護的產品具有某種特定結構和/或組成。如果該用途由產品本身固有的特性決定,而且用途特征沒有隱含產品在結構和/或組成上發生改變,則該用途特征限定的產品權利要求相對于對比文件的產品不具有新穎性”和“但是,如果該用途隱含了產品具有特定的結構和/或組成,即該用途表明產品結構和/或組成發生改變,則該用途作為產品的結構和/或組成的限定特定必須予以考慮”以及該章節例舉的例子可知,用途限定可能會隱含產品具有特定的結構和/或組成。就本案而言,“梳狀贗像檢測”表明該“裝置”實現了梳狀贗像檢測,“膠片模式檢測”表明該“裝置”實現了膠片模式檢測,無論其他技術特征是否相同,該主題名稱的限定至少隱含了該裝置必須具有實現“梳狀贗像檢測”或“膠片模式檢測”的部件,盡管該部件可能不在當前的權利要求撰寫的行文中,也就是說,主題名稱的限定隱含該產品具有特定的結構和/或組成。
(2)當上述限定為功能性限定時。
在專利法及審查指南中,從未否定過功能性限定對權利要求的限定作用,并且,由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1節中對權利要求中包含功能性限定的技術特征時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的解釋及相關的審查方式的記載可知,功能性限定的技術特征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有限定作用的。就本案而言,主題名稱中的“梳狀贗像檢測”和“膠片模式檢測”的功能性限定表明了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裝置”具備不同的功能,雖然其他技術特征一樣,但其從屬于的“裝置”不同。
因此,筆者認為,本案的兩項權利要求由于其主題名稱所體現的功能不同使得權利要求所請求保護的整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不同。
權利要求A“一種影像飽和度的調整系統,起特征在于,包括:
一調整幅度決策模塊,用以接收一影像及一外部調整系數,其中該影像包括多個像素,該調整幅度決策模塊包括:
一飽和度近似值計算模塊,用以根據每一該些像素的一三原色分量,分別計算每一該些像素的一飽和度近似值;以及一飽和度調整量取得模塊,耦接至該飽和度近似值計算模塊,用以取得每一該些像素的一飽和度調整量,其中該飽和度調整量是對應于該外部調整系數與該像素的該飽和度近似值的大小;以及一飽和度調整模塊,耦接至該調整幅度決策模塊,用以依據該些飽和度調整量及該些三原色分量,對應調整該影像中的每一該些像素。”
權利要求B“一種影像飽和度的調整系統,起特征在于,包括:
一調整幅度決策單元,用以接收一影像及一外部調整系數,其中該影像包括多個像素,該調整幅度決策模塊包括:
一飽和度近似值計算單元,用以根據每一該些像素的一三原色分量,分別計算每一該些像素的一飽和度近似值;以及一飽和度調整量取得單元,耦接至該飽和度近似值計算模塊,用以取得每一該些像素的一飽和度調整量,其中該飽和度調整量是對應于該外部調整系數與該像素的該飽和度近似值的大小;以及一飽和度調整單元,耦接至該調整幅度決策模塊,用以依據該些飽和度調整量及該些三原色分量,對應調整該影像中的每一該些像素。”
通過仔細比對可知,以上兩項權利要求,主題名稱相同,均為“一種影像飽和度的調整系統”,其余技術特征僅措辭不同,具體地,權利要求A中的“模塊”均在權利要求B中被替代為“單元”。
要判斷這兩項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否相同,僅需判斷“模塊”與“單元”的范圍是否相同。筆者從詞義、說明書等入手,對該兩項權利要求進行了分析:
1)從詞義考慮。
現代《辭海》對“模塊”及“單元”的解釋為:
(1)模塊:在通信、計算機、數據處理控制系統的電路中,可以組合和更換的硬件單元;大型軟件系統中的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部分。
(2)單元:具有某種共同特征而成為一組的單位。
從以上文字描述上看,“模塊”及“單元”詞義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其均具有“組”或“塊”的含義。
2)從說明書記載的內容考慮。
根據專利法[1,4]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當不能明了權利要求的確切保護范圍時,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
由說明書的記載可知,實現影像飽和度調整的技術方案既可以硬件電路實現也可以軟件實現。結合說明書記載的內容及本領域技術人員的技術常識可知,當該技術方案由硬件電路實現時,“模塊”或“單元”是整個硬件電路中能夠實現獨立功能的實體部件;當由軟件實現時,“模塊”或“單元”是實現相關功能的代碼集合。
3)從權利要求記載的內容考慮。
由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1節中對權利要求中包含功能性限定的技術特征時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的解釋及相關的審查方式的記載可知,功能性限定的技術特征,其范圍可由功能性特征限定。該兩項權利要求采用的是功能性限定的方式對權利要求進行限定,其“模塊”或“單元”的所限定的范圍均應當由其所實現的功能確定。也就是說,在該兩項權利要求中,功能性的限定相同,從而相應“模塊”和“單元”的范圍相同。
因此,無論是從詞義還是說明書內容、權利要求分析,在該案例中,“模塊”和“單元”表達了相同的含義,該兩項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相同的。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及審查實踐,筆者有如下觀點:
1)對于主題類型相同但主題名稱不同、其余技術特征均相同的僅主題名稱不同的案例,應當從說明書、權利要求的文字關系等方面,仔細分析主題名稱之間的關系,如果含義等同則其限定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相同,如果含義不等同(如上下位關系等)則其限定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不同。
2)對于主題名稱相同、其余技術特征措辭不同的僅措辭不同的案例,應當從詞義、說明書、權利要求的限定作用等方面,仔細分析不同的措辭所代表的含義,如果措辭本身具有等同的中文含義則其限定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相同,如果措辭本身不具有等同的中文含義則其限定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不同。
本文通過電學領域的兩個具體案例,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否相同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筆者的一點看法。
本文僅是筆者在審查過程中的一點實踐體會,才疏學淺,難免有不合理和存在爭議的地方,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EB/OL].[2012-06-01].http://www.sipo.gov.cn/zcfg/flfg/zl/fljxzfg/200812/t20081230_435796.html.
[2]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M].2010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3]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審查指南修訂導讀(2006)[M].2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4]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