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云,孟 佳,裴素英,李 鵬,廖 諍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通信發明審查部 電學發明審查部,北京 100190)
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第二款[1]規定:“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必要技術特征是指,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其總和足以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之區別于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其他技術方案。作為規范權利要求撰寫的條款,其一方面在于保證獨立權利要求技術方案在解決技術問題意義上的完整性即包括必要技術特征,另一方面在于暗示獨立權利要求技術方案中的非必要技術特征屬于冗余的技術特征將直接導致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縮小。因而,對獨立權利要求中必要技術特征的合理撰寫對于專利申請人、審查員、公眾以及審理侵權訴訟的法官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2-4]。
1984年3月12日經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4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1部《專利法》,并在第1部《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就已經記載了關于“必要技術特征”的相關規定。
1985年公布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內容,記載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必要的技術特征。”
從立法內容上來看,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中提出了對于獨立權利要求中所記載內容的最低標準的要求,也就是說,只有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了“必要的技術特征”,才能夠確保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內容,才確保能夠構成完整的“發明或實用新型”,這是專利局審查權利要求的標準,也是對申請人撰寫文件的要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記載冗余的技術特征會縮小獨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對專利權人來說是不利的。因此,在我國實施專利法的初期,此規定也有利于引導專利申請人獲得更有效的權益。
1992年,我國對專利法和實施細則進行了第一次修正和修改,在修改中,對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進行了微調,修改后的條文如下:“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為達到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目的的必要技術特征。”
可以看到,在這次細則修改中,在語言方面進行了推敲,將“主要技術內容”用“技術方案”這一更準確的術語進行表達,使得法條表述更加明確;此外,將“必要的技術特征”這一采用定語式限定的語言直接用“必要技術特征”這一專門術語加以替代。
1993年,我國制定了第一本有關專利審查的部門規章——《審查指南》,其中第二部分第二章3.1.2部分對“必要技術特征”進行了解釋與定義:“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為達到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目的的必要技術特征。必要技術特征是指,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為達到其目的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其總和足以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主題,使之區別于其他技術方案。”
2000年,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正,在修改中,對于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也進行了適應性的修改,其規定:“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
在這次修改中,為了克服一些申請人在說明書中漫無邊際地陳述其主觀目的的弊病,在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8條對于申請文件撰寫要求的規定中將要求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目的”修改為了“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以要求申請人從技術角度闡述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目的。為與之相應,因此將細則二十一條二款中的“記載為達到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目的的必要技術特征”修改為了“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
盡管如此,在這次細則修改中,對于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而言最大的變化并不是在于文字闡述上更為精確,而是將其與細則第二十條第一款一同列入了細則第五十三條所規定的駁回條款以及細則第六十四條規定的請求宣告無效理由條款,這就意味著,依據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和第五十三條、第六十四條的規定,審查員對獨立權利要求缺少必要技術特征的申請可以駁回,公眾可以請求對獨立權利要求缺少必要技術特征的授權專利宣告無效,也正因為此,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似乎從最開始的引導性條款轉變為了強制性條款。
隨后,2001年《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3.1.2部分做了簡單的適應性修改,修改后的內容如下:“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必要技術特征是指,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其總和足以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之區別于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其他技術方案。”
2006年,《審查指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此次修改在第二部分第二章3.1.2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判斷必要技術特征的一些規定,對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的相關解釋進一步細化:“判斷某一技術特征是否為必要技術特征,應當從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并考慮說明書描述的整體內容,不應簡單地將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征直接認定為必要技術特征。”
2008年,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三次修正,在修改中,對原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的內容未進行修改,只是適應性的將條款名稱更改為“實施細則第二十條第二款”。
根據必要技術特征的條款和規定可看出,獨立權利要求中所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征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是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完整地反映一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僅僅反映其中一個或者幾個組成部分;二是獨立權利要求應當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所有必要技術特征,也就是說獨立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應當能夠解決說明書中記載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兩者應當彼此呼應。
這里所說的“完整”應當是針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而言的,而不是針對發明主題而言。例如:一項電視機的發明,如果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只涉及到克服現有技術中視頻編解碼處理的缺陷,則獨立權利要求中只需記載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關于視頻編解碼處理的必要技術特征就應該認為權利要求是一項完整的技術方案,因為術語“電視機”已經隱含了作為完整技術方案中的其他技術特征,例如:視頻信號的接收、視頻信號的播放等。
下面參照實際專利申請案例詳細說明獨立權利要求中包括非必要技術特征和缺少必要技術特征的情形和將產生的法律效果。
【案例1】本案涉及圖像處理技術領域中的對比度增強處理。
在說明書中指出:常用的對比度增強技術包括直方圖均衡與伽馬校正,當采用伽馬校正時很難設置一個適合于每幅圖像的伽馬值,當采用直方圖均衡時需占用相當數量的存儲空間導致硬件實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發明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了一種對比度增強處理方法,采用較少的資源完成了對圖像對比度增強的處理。
申請的獨立權利要求如下:一種對比度增強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圖像采集單元、統計處理單元、系數設定單元、線性變換單元。其中:圖像采集單元采集圖像中多個像素點的灰度信息,并將所述圖像的灰度信息發送至統計處理單元以及線性變換單元;統計處理單元統計所述圖像灰度信息的灰度極值、灰度平均值,并將所述圖像灰度信息的灰度極值與灰度平均值發送至系數設定單元;系數設定單元根據所述圖像灰度信息的灰度極值與灰度平均值確定線性變換系數;線性變換單元形成與所述線性變換系數對應的映射函數,所述映射函數為對比度增強處理前后的各像素灰度信息的對應關系;獲取待處理圖像的灰度信息,并以所述映射函數對待處理圖像的灰度信息進行轉換。
從該權利要求中可看出,其記載了“根據確定的映射函數進行對比度增強”的必要技術特征“統計處理單元、系數設定單元、線性變換單元”,而至于“圖像采集單元”則并不屬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手段,其存在與否都不影響技術方案對技術問題的解決。但獨立權利要求中該非必要技術的記載,將縮小授權后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他人也容易規避對該發明的侵權。
根據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發明或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發明中的獨立權利要求給出了最寬的保護范圍,其技術特征越多,則保護范圍越小。在侵權認定中,若被控侵權的客體包括了權利要求中的所有技術特征則侵權行為成立;反之,若缺少某項技術特征則侵權行為不成立。因而,獨立權利要求中非必要技術的存在,將給專利權人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另外,需提醒專利申請人的是,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五十一條第三款的規定,主動刪除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征而導致擴大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范圍,是屬于不予接受的修改。也就是說,在專利申請的審查過程中,不允許申請人主動刪除導致保護范圍擴大的任何技術特征,其中也包括了非必要技術特征。因此,申請人在撰寫申請文件時要十分慎重對待權利要求中技術特征的撰寫。
【案例2】本案涉及視頻編碼技術領域中的運動估計校正。
在說明書中指出:現有色度分量的運動估計方法,一般復用亮度分量的分塊模式和運動矢量,然而,亮度的運動情況往往不能完全代替色度分量的運動情況,導致色度運動估計的結果不夠準確,從而出現大的碼流和/或低的畫面質量,進而降低色度編碼的性能;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如何能夠提高色度編碼的性能。
申請的獨立權利要求如下:一種運動估計中的校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對于一幀圖像宏塊中的每一個色度分塊,如果其相應亮度分塊的運動矢量不為(0,0),則利用其相鄰上塊、左塊和左上塊的運動矢量,獲取其相應的運動信息;在所述運動信息滿足預置條件時,利用色度分塊的相鄰上塊和左塊的運動矢量,對所述色度分塊的矢量進行預測,得到預測矢量;如果所述預測矢量不同于相應亮度分塊的運動矢量,則從(0,0)、預測矢量和相應亮度分塊運動矢量中,選擇一個作為所述色度分塊的運動矢量。
從該權利要求可得出,在其技術方案中僅記載了“則利用其相鄰上塊、左塊和左上塊的運動矢量,獲取其相應的運動信息”,而沒有記載運動信息是什么以及如何獲取運動信息,也就是說對于要解決的提高色度編碼性能的技術問題而言,該技術方案并不完整。因而本領域技術人員無法從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中獲知如何根據相關性來準確確定色度分塊的預測運動矢量,以解決其技術問題。由此可知,在判斷一項獨立權利要求是否完整,即是否缺少必要技術特征時,應當以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進行判斷。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五十三條第(二)項和實施細則第六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缺少必要技術特征的專利申請可依法駁回或者對于缺少必要技術特征的授權專利可依法宣告無效。也就是說權利要求中缺少必要技術特征將導致該申請不能獲得專利權,或者導致授權專利的專利權缺乏穩定性。
必要技術特征主要是依賴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而定義的,針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不同技術問題,其必要技術特征可能是不同的。
在確定發明或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時,主流觀點認為: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指發明或實用新型要解決的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是該發明或實用新型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從必要技術特征的定義以及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的相關規定看出,如果申請人在背景技術部分寫明的和引證的現有技術是本發明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則申請人在說明書中提出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就是其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這也是專利法實施細則對說明書撰寫的形式要求。如果申請人按照細則和指南的相關規定撰寫了說明書,這時,申請人在說明書中聲稱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本發明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這樣做可以避免由于“技術問題”認定的不同而導致某特征是否為必要技術特征的爭議。
因而,獨立權利要求是否缺少必要技術特征應該是對獨立權利要求的一種“形式”要求,是對申請人在撰寫申請文件時的一種要求,以保證獨立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能夠“實施”,保證獨立權利要求完整,在確定獨立權利要求是否缺少必要技術特征時,應該從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入手,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應該從申請人在說明書中所公開的發明內容中客觀地分析得出。
本文就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第二款中的必要技術特征的立法過程進行了概述,并給出了必要技術特征的判斷原則。建議專利申請人在撰寫權利要求時要針對需解決的技術問題給出必要技術特征,并盡量減少冗余必要技術特征的加入,以保證權利要求合理的保護范圍。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EB/OL].[2012-08-02].http://219.239.26.3/download/9684714/36892187/3/pdf/20/202/1293923383572_714/sczn2010.pdf.
[2]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3]魏大海.必要技術特征秘密化保護研究[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82-87.
[4]徐小軍,李建民,吳堅.《專利法》修改的建議與加強專利行政執法的思考[J].今日科技,2012(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