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躍春
作者系中國青年雜志社副社長
1923年10月,《中國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到現在已歷經89個春秋,一本高齡的青年期刊,如何繼承傳統?又如何開拓創新?這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不繼承傳統,《中國青年》將失去自我;不開拓革新,《中國青年》將被時代所拋棄。我們只能在改革中談“師古”,只能在不“棄宗”中談創新。
與時俱進,邁出改版的步伐是這本名刊大刊的必然選擇。為了能使改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始終堅持“師古不復舊,創新不棄宗”的指導思想,在具體操作中,圍繞“三變三不變”展開。
所謂“三不變”,指的是《中國青年》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的性質不能變;傳統名刊大刊的地位不能變;“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宗旨不能變。
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的性質不能變。自創辦起,《中國青年》就具有中國共產黨助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的性質,其主要職責是把黨的和團的主張及聲音及時傳播出去,喚醒和武裝熱血青年投身于革命。建國后,其團中央機關刊的性質進一步得到明確,為新中國建設發展、為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鼓與呼。歷經8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國青年》時刻都在發揮共青團宣傳思想重要輿論陣地的作用。其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的性質既是團的最高領導機關所賦予,又為一代又一代共青團員和讀者所認知。如果背離了這一性質,《中國青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傳統名刊大刊的地位不能變。
《中國青年》是我國迄今在大陸范圍內創刊時間最早、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志,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傳統大刊。惲代英、肖楚女、張太雷等我們黨和團的領導人曾任《中國青年》雜志的主編。毛澤東同志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青年運動的方向》、《五四運動》、《模范鄉的文化教育》等都首先發表在《中國青年》上。他還先后三次為《中國青年》題寫刊名,這是絕無僅有的。他為《中國青年》題寫的“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以及“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光輝題詞早已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許多中央領導同志都曾為《中國青年》或撰寫文章,或批示題詞。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如郭沫若、茅盾、夏衍、艾青、臧克家、馮牧、劉白羽、魏巍、楊沫、劉紹棠、浩然、劉心武等都為《中國青年》撰寫過大量文章。許多書畫大家都把傾注心血的作品奉獻給《中國青年》,以表達敬意。
《中國青年》近百年的辦刊史已形成了較為鮮明的辦刊特色,其“站在歷史潮頭,把握時代脈搏,貼近讀者心理,滿足青年需要”的辦刊理念和突出的辦刊特色在報刊界有相當的口碑。有人說,在我國,尤其是上幾代人中,只要讀過報刊的人,沒有不知道《中國青年》的。
《中國青年》傳統名刊大刊的地位是在歷史中形成的,這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宗旨不能變。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青年》的表述側重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從這本刊物誕生的那一刻起,“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就一直是其辦刊宗旨。“引導青年、服務青年”既是創辦這本雜志的出發點,也是辦好這本雜志的落腳點。
《中國青年》一直以為全國億萬青年樹立楷模為己任。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青年》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標桿,讓大家學有榜樣,這已成為《中國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重要手段。邱少云、黃繼光、吳敬璉、郝建秀、向秀麗、王崇倫、李瑞環、邢燕子、麥賢德、劉英俊、雷鋒、張海迪、遇羅克、饒茂書,秦文貴、劉翔、向南林、李國文等都是較早地通過《中國青年》走進億萬青年讀者心中,為青年朋友的奮斗前行提供了典范。毛澤東同志就是應《中國青年》編輯部之邀,欣然命筆,題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大字,使雷鋒精神50年來傳承不衰。
1980年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有相當多的青年人出現信仰危機,對人生價值產生懷疑。《中國青年》及時圍繞人生價值這一重大人生話題,組織開展了長達7個月之久的“潘曉討論”,這場人生觀大討論僅收到的信件就達6萬余封,參與討論的人數超過千萬。通過討論,許許多多青年人又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這場人生觀大討論已然成為新時期我國思想解放大潮的重要源流。
2010年,“潘曉討論”整整30年之后,《中國青年》又推出了“人生的路啊,是不是越走越難”的大討論。討論結合當下多元化時代的特點,為不同觀點提供舞臺。持續一年多的大討論同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引導和服務,是《中國青年》永不放棄的宗旨,遠離它,就會迷失方向。
所謂“三變”,就是《中國青年》對讀者定位要進行科學地調整改變,對雜志內容要科學地調整改變,對雜志形態要科學地調整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不認歷史,不認曾經擁有的輝煌;市場經濟不認背景,不認出身,更不認級別。我們只有認清了這點,才能變歷史為財富,變壓力為動力,變固守為開拓。
調整改變讀者定位。“青年”是一個巨大的概念,且外延模糊。許多年以來,提到青年,人們往往以某一個年齡劃界,這無可厚非。但作為一本向特定目標讀者提供服務的雜志,絕不能用簡單的年齡段劃定對象,這在市場不斷成熟、受眾需求多元、閱讀興趣細分的今天顯然是落伍過時的,其結果只能是喪失越來越多的老讀者。
經過深刻的思考,我們認為《中國青年》的讀者既不能以年齡分,也不能以界別分,應該以志趣分,即為主流青年、為社會棟梁型人才等青年人群提供信息支持。我們確定了“先鋒品格,棟梁氣魄”為辦刊口號。
因為這樣的青年群體關心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關注和積極參與改革開放的進程,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是青年中的優秀一族,對周邊青年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他們,可以輻射更廣泛的青年。這樣的定位使《中國青年》的目標讀者更具體、更清晰,也更容易把握了。
調整改變辦刊內容。定位的確立,使辦刊人有了對目標讀者進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我們認為《中國青年》應該光大其思想性,凸顯其青年性,突出其服務性。在辦刊中,雜志通過欄目設置、文章組織,達到為目標讀者開闊視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在采編工作實施中,雜志要通過梳理重要信息、解讀政情,求其“高”;通過發現追蹤熱點的青年問題,求其“獨”;通過開展青年思想討論,求其“深”;通過指導目標讀者提高能力,求其“特”。
把握市場定位,提升自有品牌,說到底就是不要“雜貨鋪”,辦好“專賣店”。要通過努力,力爭使《中國青年》成為社會各界乃至國外人士了解、認識、研究中國青年現狀的窗口。
在內容調整中,《中國青年》雜志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開闊視野。《中國青年》雜志緊抓國際國內重點、熱點問題,有選擇地做深度挖掘。如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大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等,雜志將信息梳理后提供給目標讀者,為他們開闊視野提供參考。
其次,培養能力。《中國青年》雜志重新確定的目標讀者是主流青年,他們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負、有志向的青年群體。他們需要歷練多方面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溝通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談吐的能力、塑造自身形象的能力等。《中國青年》為此開設若干專欄,從歷史長河中、從現實生活中提供多種多樣的經驗以及教訓,旨在培養和提高目標讀者的能力。
再次,陶冶情操。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年群體需要有較高的學養和素質,除了各類“硬”能力以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軟實力。《中國青年》雜志努力通過內容的調整,使目標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提高綜合素質。
提升改變刊物形象。在報刊如林的今天,雜志的外在形象在市場競爭中日益受到重視。《中國青年》要體現高品質,其外在設計、用紙、印刷都要與時代合拍。為此,《中國青年》加大投入力度,實現全彩印刷,聘請高水平的視覺主編,使這本“機關刊”改變老面孔,具有時代氣息。
當然,《中國青年》的改版是動態的,改版的路還很漫長,還有許許多多的難題尚需解決。在改版中我們認識到:洞悉繼承什么,明確創新什么,是傳統期刊改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