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娟,張軍華,李 中,王建輝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長。由于乳腺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在術后恢復中皮瓣壞死是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皮瓣壞死后需要長期換藥,嚴重者需要植皮治療,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及心理負擔,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而影響了手術后的綜合治療。有效預防手術后皮瓣壞死、促進創面一期愈合,是乳腺癌手術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我科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隨機對5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使用皮膚縫合器進行縫合,術后皮瓣壞死率較傳統縫合明顯下降,現報道如下。
我科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152例,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48.32歲。所有病例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其中浸潤性導管癌103例,浸潤性小葉癌28例,髓樣癌13例,導管內癌8例。152例患者中,109例行改良根治術(其中不包括術前新輔助化療患者)。
全麻下采取橫梭形切口,游離皮瓣注意保留皮下血管網,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掃,術后分別于胸骨旁和腋下留置多孔硅膠引流管1根, 通過隨機分組,應用皮膚吻合器縫合切口56例,應用傳統縫線縫合切口54例。皮緣縫合后應用負壓吸引吸凈皮下積液,引流管外接負壓引流器,保持持續有效的負壓吸引;手術區用紗布及棉墊覆蓋,多頭胸帶加壓包扎。術后嚴格記錄引流量,3 d換藥1次。
術后第8 d判斷皮瓣壞死情況。皮瓣壞死的判定: 當皮瓣出現明顯變黑,失去正常組織彈性,切割時不流新鮮血液時即診斷為皮瓣壞死[1]。壞死程度按下列標準判斷:壞死區域短徑≤2 cm為輕度壞死;2~4 cm為中度壞死;≥4 cm為重度壞死。
采用SPSS 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3例應用傳統縫合患者26例(49.06%)出現皮瓣壞死,其中15例(28.30%)出現輕度皮瓣壞死;9例(16.07%)中度皮瓣壞死;2例(3.77%)重度皮瓣壞死。56例應用皮膚縫合器患者皮瓣壞死8例(14.29%), 其中5例(8.93%)出現輕度皮瓣壞死;2例(3.57%)中度皮瓣壞死;1例(1.79%)重度皮瓣壞死。對于小面積皮瓣壞死,經過換藥很快可痊愈,或必要時選擇清創縫合。對于較大面積的皮瓣壞死一般待壞死皮瓣邊界清楚后切枷或清理壞死組織,然后換藥至基底清潔、分泌物少時植皮處理。所有患者創面愈合良好。數據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乳腺癌術后皮瓣壞死的根本原因是皮瓣供血不足[2-3],術后皮瓣供血主要來自真皮下血管網。術后皮瓣供血不足原因常見有:(1)術中游離皮瓣范圍廣,為達到根治要求留取皮瓣較薄,對真皮下毛細血管造成破壞,導致供血不足;(2)切口縫合后皮瓣張力較高,壓迫皮瓣內的血管,以至皮瓣供血不足;(3)術后加壓包扎著力不均勻致使部分皮瓣受壓過度,血管閉塞;(4)手術后負壓引流不暢,或過早拔除引流管,皮下積液處理不及時;(5)術后患肢活動過多,使皮瓣與胸壁粘貼不牢固,未能及時和胸壁建立血液循環,造成皮瓣壞死;(6)創面感染。乳腺癌根治術局部創面大,局部滲出較多,組織吸收能力差,如引流不暢則易發生感染,感染后滲出液腐蝕皮瓣,也可造成皮下血管網閉塞而致皮瓣缺血、壞死。
(1)根據腫瘤部位,大小合理設計手術切口,減少皮瓣張力,保證血液供應;(2)合理使用電刀,切開皮膚及皮緣3cm以內不使用電刀,宜用手術刀切開和游離,創面徹底止血,減少使用電刀止血,減少組織灼燒,減少術后創面滲出;(3)游離皮瓣時盡量保持厚薄一致,逐漸過渡的方式。一般以皮保留0.3~0.5 cm為宜,過薄易導致皮瓣壞死,而過厚容易導致局部復發;(4)皮緣縫合選用合適的工具,以減輕皮瓣張力。(5)術后包扎壓力合適,用力要均勻,即達到消滅死腔,又能保證血液供應。引流管位置放置準確,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情況;(6)預防感染:術中應酌情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7)做好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不良情緒,對術后切口的愈合及病體康復非常重要。(8)做好健康指導,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術后減少患肢不正確的活動也是預防的重要措施。
應用皮膚縫合器進行縫合減少了皮瓣壞死,其原理是將兩側的皮膚拉攏到一起,與普通縫線縫合不同的是用力均勻。不會阻斷皮緣區的血運,明顯減少了皮瓣尤其是皮緣附近區域壞死的發生,因此減少了醫療費用,縮短了住院時間,且為乳腺癌患者術后下一步的綜合治療提供了有力保障。
[1]黎介壽,吳孟超,黃志強.普通外科手術學(第 2 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
[2]伍傳新,陳樹群,張文勇,等.乳腺癌術后皮瓣壞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吉林醫學,2006,27(3):275-276.
[3]林 江,高翠霞,崔立春,等.乳腺癌根治術后皮瓣壞死原因及預防措施探討[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3,8(4):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