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機械管理局(410007)劉 毅
(續2012年第5期12頁)
1.高溫高濕促全苗 早春氣溫較低,播種后要拱棚嚴蓋膜,保持膜內溫度28℃~35℃、相對濕度90%以上。
2.及時通風換氣 早稻播種后三四天一般能正常豎針齊苗,應及時通風換氣,改善膜內環境,降低濕度,減輕病害發生。換氣原則是:晴天傍晚和陰天上午揭兩頭,秧廂太長的可適當在中間開小天窗換氣。當日均氣溫穩定在14℃、或葉齡3葉左右時,及時煉苗揭膜。煉苗時分步分次進行,由少到全部的揭膜,堅持揭膜前灌水或澆透水。
3.科學管水 早中稻秧田前期以秧田床土濕潤管理為主,保持盤土不發白,晴天中午秧苗不卷葉,缺水及時補水。補水方法,秧田集中的可灌平溝水,小面積可早晚灑水。在移栽前3天要控水煉苗,遇雨要提前蓋膜遮雨,防止床土過濕影響起秧和機插。晚稻秧苗在1葉1心前管水同上,1葉1心后一般采取傍晚時灌跑馬水,不要淺水上秧廂,否則會高溫煮苗,也不能過干,否則盤內秧塊易開坼,難以育出毯狀秧苗。
4.適時追肥 秧田期用過壯秧劑的秧苗一般不需追肥。如果床土沒有培肥或秧苗在1葉1心期葉色較淡,于傍晚待秧苗葉尖吐水時每667平方米秧田可用尿素4公斤薄水勻施或對水500公斤澆施;秧田面積小的可每10米秧廂用尿素150克對水15公斤灑施,也可以每667平方米秧田用腐熟的人糞肥500公斤加水1噸澆施,用肥后灑1次清水以防肥害傷苗。一般在移栽前3天的傍晚施1次送嫁肥,每667平方米秧田用5公斤尿素對水500公斤澆施。
5.病蟲防治 早稻堅持施用壯秧劑,低溫來臨前或寒潮過后,秧田用1000倍液敵克松或2000倍速咪酰胺潑澆,防爛秧死苗。晚稻播種前對秧田用呋喃丹消毒或用吡蟲啉等拌種,以防治害蟲。機插前堅持噴好送嫁藥。
6.秧苗調控 中晚稻秧齡極有可能超過20天的用15%多效唑、或5%烯效唑1000倍液噴施,或按1%的烯效唑拌芽播種,達到控高壯秧目的。
1.秧田期大小苗 ①播種蓋土不勻或營養泥沒沉實,土(泥)厚處造成悶種,導致出苗相對慢,生長滯后。②貼膏藥。蓋膜期間遇雨未及時排除,影響秧苗生長。③秧廂不平,相對高處進水時灌不到水,處于缺水狀態,生長緩慢。解決辦法就是保證板面平直,蓋土要均勻,雨后及時清除積水等。
2.秧苗不勻 ①播種不勻,密度大處苗高苗弱;②肥害、藥害和灼傷;③薄膜貼膏藥;④病害死苗(綿腐病、青枯病、立枯病),多發生在3葉期前后。
3.青 (黃)枯死苗 機插秧密度高,秧苗素質相對較差,抗逆性弱,特別在二三葉期,秧苗正處于離乳期前后,遇低溫冷害后易造成青(黃)枯死苗。青枯死苗是秧苗受低溫或暴晴后未及時灌水,而造成秧苗失水而死,是急性生理性病害,通常成片發生。黃枯死苗即秧苗在低溫下緩慢受害后發生的死苗,為慢性生理性病害,常一簇一簇發生。也有綿腐病發生造成的病原性病害。
主要預防措施:在秧田期遇低溫寒流時,要蓋嚴膜,加強保溫覆蓋。若持續濕冷天氣,需要在秧田水溫、土溫和氣溫差距逐漸縮小時,采取勤灌勤排或日灌夜排的方法,以提高水溫和供給氧氣,防止死苗。冷后暴晴要及時灌深水護苗,緩和溫差,后逐漸排水適應晴好天氣。綿腐病發生時,噴施咪酰胺、敵克松和惡霉靈等藥劑防治。
機插育秧起運移栽應根據不同的育秧方法,采取相應措施,隨起、隨運、隨栽。軟(硬)盤秧可隨盤平放運至田頭,也可起盤后卷起盤內秧塊疊放于運秧車上,堆放層數一般二三層為宜。雙膜育秧在起秧前首先要將整塊秧板切成適合機插的規格,為確保秧塊尺寸,事先應制作方格模,可用長柄刀垂直切割,切塊后一般將秧塊卷起,進行運輸。
(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