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娣,何 瑛,戴永肖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抗癲癇藥過敏綜合征患兒42例的護理
高建娣,何 瑛,戴永肖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總結42例抗癲癇藥過敏綜合征患兒的護理。護理重點為做好皮膚、口腔黏膜及會陰部護理,加強體溫監測及控制體溫,注重特殊用藥護理,完善出院指導,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經全面細致的治療及護理,42例患兒均康復出院。
癲癇;抗癲癇藥;過敏綜合征;護理
10.3969/j.issn.1671-9875.2012.07.018
癲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由于卡馬西平、苯巴比妥等芳香族抗癲癇藥物療效確切、價廉,廣泛應用于臨床。抗癲癇藥過敏綜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是服用抗癲癇藥所致與藥物劑量無關的不良反應綜合征,屬于遲發性全身性變態反應,常見于服用芳香族抗癲癇藥的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和內臟受損三聯征[1]。AHS早期臨床表現各異,如不重視易延誤診斷、加重病情,一旦出現嚴重肝損害、斯-瓊綜合征(Stevens-Johnson Symdrom)或中毒性表皮松懈癥,死亡率可以高達30%~40%[2]。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42例AHS患兒,經及時治療和精心護理,均康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均符合癲癇診斷標準,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4月~12歲,平均年齡6.8歲;發病前23例服卡馬西平、6例服苯巴比妥、5例服丙戊酸鈉、4例服拉莫三嗪、3例服奧卡西平、1例服苯妥英鈉、1例服妥泰,其中1例患兒先后出現卡馬西平、苯巴比妥過敏;服抗癲癇藥至發病時間為4~42d。
1.2 臨床表現 38例有皮疹,形態各異,充血性斑丘疹28例,粟粒樣皮疹7例,水皰或膿皰疹3例,皮疹均從面部開始,逐漸發展至軀干、四肢,彌漫對稱性分布,皮疹消失后伴脫屑及色素沉著;22例有瘙癢;7例有口腔黏膜破潰、口唇糜爛,其中4例伴會陰皮膚破潰、1例伴眼結膜充血,3例因嚴重黏膜損害診斷為斯-瓊綜合征;26例發熱,體溫38.1~40℃,熱程1~11d,其中10例出現皮疹前1~5d發熱、7例出現皮疹同時發熱、9例出現皮疹后1~6d發熱。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異常15例,其中7例為轉氨酶異常、3例為膽紅素異常、5例為轉氨酶和膽紅素均異常;尿常規異常14例,其中9例為尿蛋白(+)、5例為尿潛血(+)。
1.3 治療與轉歸 所有患兒確診AHS后均停用致敏的抗癲癇藥,更換不同類型的抗癲癇藥,靜脈應用葡萄糖酸鈣、西咪替丁及口服開瑞坦等抗過敏治療;36例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靜脈滴注甲基強的松龍17例,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5例,口服潑尼松4例;3例斯-瓊綜合征患兒應用糖皮質激素同時給予丙種球蛋白2g/kg。經積極治療及護理,36例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患兒1~4d皮疹開始消退,3~10d后皮疹基本消退;6例未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患兒4~6d后皮疹基本消退。
2.1 皮膚及黏膜護理 有效的皮膚及黏膜護理能預防感染,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3]。
2.1.1 軀干及四肢皮膚護理 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和柔軟,每日更換床上用物,及時清除脫落的痂皮和皮屑;全身皮膚每日用溫水清洗后在患處涂搽爐甘石洗劑,以皮疹表面有一白色薄層藥液為宜,對3例有膿皰疹患兒,用爐甘石洗劑外搽和百多邦軟膏外涂交替使用,2種藥物使用的間隔時間為2h,次數均為3~4次/d;對22例伴有瘙癢患兒的指甲修剪圓潤,睡前雙手戴無指手套,以免夜間搔抓皮膚,造成皮膚破損和感染;3例斯-瓊綜合征患兒皮損嚴重,在靜脈穿刺時選擇皮膚完整無紅斑處,操作護士戴無菌手套,1名護士用手握住患兒穿刺點以上的肢體,另1名護士穿刺,避免止血帶直接接觸受損皮膚。本組38例的皮疹經上述處理后,逐漸消退,無再發新皮疹。
2.1.2 口腔黏膜護理 本組7例患兒存在嚴重的口唇皸裂及口腔黏膜潰瘍,每日用5%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和漱口3次,口腔黏膜潰瘍敷西瓜霜或錫類散,口唇皸裂及糜爛處用紅霉素軟膏及維生素E交替外涂;3例滲出液較多的患兒頸部墊無菌巾,減少口角糜爛處滲液污染頸部;進食后用等滲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口唇皸裂、糜爛處痂皮變厚起翹時用無菌剪刀剪去,避免患兒用手將起翹痂皮撕脫導致出血。本組3例滲出較多的患兒治療2d后滲液減少,7例患兒5~7d后口腔黏膜潰瘍、口唇皸裂、糜爛均愈合。
2.1.3 會陰部護理 本組4例會陰皮膚破損嚴重,便后用溫水洗凈會陰皮膚,用1∶5 000高錳酸鉀紗布濕敷,10~15min/次,濕敷時將臀裂分開,使高錳酸鉀紗布與肛周皮膚充分接觸,濕敷后局部皮膚用呋鋅油和2%聚維酮碘交替外涂,每次用藥前要將前次的呋鋅油用溫水清洗干凈,尤其是皮膚褶皺處。本組4例患兒5d后破損皮膚均結痂脫落。
2.2 發熱護理 體溫升高能使大腦細胞出現低氧,可致發作性放電,誘發癲癇發作,因此癲癇患兒發熱時控制體溫尤為重要[4]。患兒發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皮疹嚴重患兒慎用溫水擦浴;體溫≥38.5℃患兒口服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劑,由于患兒出汗較多,及時更換衣服及床單、被套,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鼓勵患兒多飲水或果汁,防止體液丟失過多導致脫水及水、電解質紊亂;每2h測體溫1次,降溫后30min測體溫,注意會陰皮膚破損嚴重患兒不宜測肛溫。本組26例患兒發熱,持續時間1~11d,其中3例患兒體溫高達40℃,及時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經治療和護理后體溫恢復正常參考值。
2.3 疼痛護理 患兒因口腔黏膜及會陰部皮膚受累嚴重,進食及排尿時疼痛明顯。口腔黏膜潰瘍及口唇皸裂嚴重患兒早期進流質,食物溫度為25~28℃,進食前將吸管用熱水泡軟后使用,減輕張口、硬物刺激和溫度刺激引起疼痛與出血,疼痛緩解后改半流質,逐步過渡到普食;排尿疼痛的患兒在排尿前用1∶5 000高錳酸鉀紗布濕敷5min,待大小陰唇分離后,將2%利多卡因稀釋液輕柔地涂于尿道口黏膜和會陰部創面處,待疼痛減輕后囑患兒排尿。本組7例患兒經上述護理后疼痛明顯減輕,患兒愿意主動進食和排尿。
2.4 特殊用藥護理
2.4.1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目前治療AHS主要的手段,可迅速改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指標[5]。激素可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胃黏液分泌,加強蛋白質分解和抑制蛋白質合成,從而,使胃黏膜失去保護和修復能力,誘發消化道潰瘍[6],因此,對靜脈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兒,采用預防性保護消化道黏膜的治療,給予洛賽克0.7mg/(kg·d)靜脈注射;在患兒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期間,按醫囑予補鉀治療,每4h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兒大便的顏色及性狀,每周2次監測血電解質,密切觀察血鉀變化;加強陪客管理,限制探視人員,預防交叉感染發生。本組36例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兒在用藥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2.4.2 丙種球蛋白 丙種球蛋白可抑制免疫反應,有助于防止繼發感染[7]。丙種球蛋白為血液制品,需冷藏保存;靜脈輸注前要復溫處理,輸注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輸注初期速度宜慢,滴速控制在10~15gtt/min,30min后無不良反應可調至正常輸液速度,輸注中注意觀察患兒有無皮疹、胸悶、煩躁等表現。本組3例斯-瓊綜合征患兒使用丙種球蛋白,其中1例輸注丙種球蛋白20min后出現煩躁、皮疹增多、瘙癢,立即停輸丙種球蛋白,監測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給予地塞米松靜脈滴注后癥狀緩解。
2.5 出院指導 建立癲癇患兒服藥日志,在服藥日志及病歷上注明致敏藥物,告知家長致敏藥物名稱,就診時主動說明,避免再次使用該類藥物;對正在服用的抗癲癇藥物,在服藥日志上注明服用方法、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具體表現,加強服藥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的家庭監控;告知3例皮損嚴重患兒家長在恢復期避免太陽曝曬,外出時戴遮陽帽,皮膚瘙癢處不可用力抓、搓、擦及熱水燙,保持皮膚清潔;對年長患兒告知培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情緒,同時避免食用易興奮食物,如咖啡、巧克力、可樂等,以免誘發癲癇。
AHS具有遲發性、遷延性的特點,主要發生在服用芳香族抗癲癇藥物的患兒。護理重點為做好皮膚及黏膜護理,對發熱患兒及時做好物理降溫,重視疼痛護理和特殊用藥護理,加強出院指導,提高家長對抗癲癇藥物不良反應的家庭監控能力,是治療、護理及預防AHS的關鍵。
[1]林慶.實用小兒癲癇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08-509.
[2]余永林,夏哲智.兒童抗癲癇藥過敏反應36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0):130-131.
[3]劉麗平,岳曉燕,袁艷.兒童滲出性多形性紅斑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1):38.
[4]覃啟鮮,吳妮.成人抗癲癇藥物高敏綜合征患者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7):1342-1343.
[5]馮歡,馮信忠.藥物超敏綜合征[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37(9):620-621.
[6]陳金花,徐敏,金丁萍.糖皮質激素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護理改良[J].護理與康復,2011,10(7):639—640.
[7]呂璦玲,林元濤.重癥多形性紅斑12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8,15(4):382-383.
R473.72
B
1671-9875(2012)07-0649-03
高建娣(1972-),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2012-02-20
浙江省人口和計劃科技項目,編號:N2010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