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文化史上有兩類名士、兩種心靈,皆有人間大愛,但氣質迥異:一類屬藥,讓你舌下含苦、兩腋起風,精神陡然冷肅、峭拔起來;一類屬糖,讓你愛意涌體、蓄樂生津,拋卻世間險要和煩憂。前者如魯迅、胡適、郁達夫,那一代文人多屬此列,即便“閑適”如林語堂者也不例外。后者則是極單純、極通透和快活的玻璃人,此類人稀少,除王世襄,甚至難覓同輩搭檔(汪曾祺、黃永玉有點兒像,但玩興略欠,潑勁不足,感覺沒玩透),似乎只能往史上找了,如陸羽、李漁、張岱、文震亨等。若說前者乃地上的愛,現實且苦澀,有鐐銬之沉和鏗鏘聲,那后者則是云上的愛,步履輕盈,溺于雞毛蒜皮、物機天趣,有獨立超然之仙風。
前者貢獻的是體巨,是磐重,乃經世要義;后者呈現的是精微,是點滴,乃俗生大美。一則為黃山之松、泰山之碑;一則為“芥子納須彌”。雖不同語,卻是世間最精彩的兩幅卦象。
我越來越深覺兩者的重要,尤其后者,它甚至直接成為“熱愛生活”的依據,沒有它,人生即有釜底抽薪的虛脫感。但在價值觀上,特別于中國這樣一個苦難型母體,前者的地位往往首要;稍不留神,后者即被譏為頹廢,以商女靡音、紈绔騷風噓之。
在很長的時光里,我就是這么以為的,幾乎不正眼視之。
當我讀完世襄的《錦灰堆》,當我偶識這位以養蟲、育鴿、飼鷹、精饌、藏物、識器立身的大玩家,當我見識了老北京那些平凡瑣碎的“玩意兒”——那些即使在最動蕩和苦難的日子里仍不肯犧牲的興致與生趣,那些與驕奢無關、問汲于自然、求助于草蟲的最低成本的快活……我開始驚嘆,多么健康而美好的人!
世襄80壽辰,荃猷女士親手刻了一幅紅彤彤的剪紙:《大樹圖》。樹上15枚果子,對應老伴的15類鐘愛——
“家具”,世襄酷愛明式家具,著有《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漆器”,是世襄最得意的學術強項,著有《髹飾錄解說》;“竹刻”,世襄曾致力于傳統竹刻技法的恢復,著有《竹刻藝術》《竹刻鑒賞》;“套模子的葫蘆”,世襄鐘情葫蘆種植技術和造型;“火繪葫蘆器”,世襄擅長火繪葫蘆……
愛天空、愛市井、愛草木、愛鳥蟲、愛古今、愛神靈、愛路人……一輩子聚精會神、專注毫發,只知道愛,只埋頭玩。有何不好?塵界的繽紛、熱鬧、蓬蓬勃勃,人世的動力、活性、快樂源泉,生命的元素、本義、真相謎根,難道不都涌向了這兒嗎?他不過屏神靜氣、心無旁騖地為同胞集中演示了一遍。假如魯迅能活兩百年,很久以后,當時代不再為之埋伏那么多對手和險惡,也許他會成為另一個王世襄。
我曾給好多人推薦讀世襄的書。讀之,可明目醒耳,勵足健體;可凝神細微,鑄品養性;可知物辨機,享受妙趣;可貪生求飴,絕厭世之念。有人替他總結了很多成就:古鑒成就、收藏成就、學術成就、人格成就、愛情成就、美食成就……在我看來,他最大的成就即生活,即玩。一輩子地玩,有業無業、有名堂無名堂地玩,玩醉了,玩透了。“芥子納須彌”的成就,非玩之初衷,而是無意之釀,猶如歲月壽盒。
世襄至交、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曾贈詩云:“名士風流天下聞,方言蒼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稱頑主,老大京華輯逸文?!痹谝粋€不會玩、不敢玩、忘了玩、沒得玩、玩不轉的年代,這堪稱一份偉大業績。
2009年11月,“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95歲。依本人意愿,不作遺體告別,不設靈堂。
有人說,楊憲益、王世襄等朋輩攜手西去,似乎約好了似的,似乎宣告了這樣的事實:一個時代結束了。次晚,我所在的央視深夜節目《24小時》播出了一條新聞——那個最會玩的人去了。
片子的尾聲,我寫了一段話:
“讀王世襄的書,你會對人生恍然大悟:快樂如此簡單,趣味如此無窮,童年竟然可攜帶一生。你會情不自禁地說:‘活著真好!如今,那個最會玩的人不能再和我們一起玩了。但他的天真、他的玩具、他的活法……將留下來,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