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舵王楓
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450001)
在歐美國家中,工程師是一個新興的中產階級,即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美國工程師在政府智庫中涉足各個領域,在國會大廳中工程師的聲音到處傳播。美國國會認為最信賴的科技建議來自于三個學會:全美科學學會,美國工程學會,美國國家醫藥學會。在德國工程師執業也很受歡迎。據統計,德國國內最受歡迎的職業中,工程師排名第五位,工程師的就業前景是非常被看好的。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工程師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①具有堅實的科學和工程基礎知識;②掌握有關商業和企業運行的知識,對企業精神和工程在商業中所處的環境有深刻的理解;③具備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和倫理道德的相關知識。
“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一詞,早在1925年美國開始使用。但在同一時期的歐洲大陸,“技術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一詞常被用來指對技術、工業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的過程。
在美國,職業教育是工程技術教育最低層次,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有分析稱,美國有上千所綜合教育中學、職業、技術中學和社區學院都在提供職業教育課程。但從中等教育來說,美國是相當缺乏的。美國的高等教育及專業層次,無論從承辦院校的數量,還是從授予學位的數量上看,都顯示出它是美國工程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2005年美國共有授予學位的高等學校4 300多所,其中71%的學校授予學士及學士以上學位,29%的學校授予協士學位。綜上所述,美國的工程教育是以研究型大學和博士學位授予型大學為主的。
相對于美國類似于“倒錐形”的教育結構來說,德國的“不倒翁形”的教育結構就顯得更加綜合性和全面性。這里筆者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為讀者梳理一下德國工程教育的整個過程。假設有一個孩子6歲上學,四年小學上完以后就進入中學階段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分流”時期。德國中等教育體制將中學分成四類,包括中等中學、現代中學、文法中學、綜合中學等,更多的考慮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每個人天賦之間的差異性。這些學校既有學術性的,也有職業性的。當這個孩子成長到10歲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天賦和特質來選擇自己所受教育種類和層次,而且這在德國的制度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德國的教育體制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在較大的范圍內的教育選擇自由,也為德國經濟發展培養了多種類、多層次的人才。
德國與美國之間的基本區別是德國政府鼓勵工業界的合作以鼓勵發展工程行業。而美國政府則鼓勵競爭。德國的技術教育是一個“國立學校和行業協會主辦學校的混合體”[5],國家在高層技術教育中占據主導作用,專業協會在較低層地占據支配地位。對于美國來說,就沒有類似于德國的合作中介機構,尤其是直接代表工業界利益的機構。
美國的工程技術教育具有偏重于科學——管理的特征。相反的,德國則偏重于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美國的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于1870年代以前,其標志是贈地法案頒布后,一系列新型的學院和工程教育項目創立。而這些項目的創立者卻主要是科學家、政治家而不是工程師。從這個事實來講,美國依賴早年從德國引進的模式來建立工程教育,這就造成了美國的工程教育與工程從業者協會之間關系的疏遠。但是當工業革命發生在德國的時候,學術性工程師及其教育家們面臨著來自于工程從業者和教師的強烈要求改革的聲音。也就是說,他們不認為學術型工程師是符合現實的正確的模式。這也就是德國的工程技術教育體系比美國的技術教育體系更加關注工程實踐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工程教育主要是模仿前蘇聯模式所建立起來的,在改革開放以后又受到了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影響,一直未能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自己的工程教育之路。德國的工程教育目標很明確,即培養成品工程師。工程師走出校門就可以立即投入到工程實踐中去。美國則重點培養學術性工程師,能研發出可以有效轉化成生產力的工程研究成果。但是中國目前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一方面是本科生、專科生在進入企業后,必須經過企業的再培訓才可工作。另一方面,雖然中國在大力提倡科研創新,但是80%的科研成果卻無法轉化成為有效的生產力。所以,我國的工程教育院校應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目前我國的工程人才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理論加技術實踐,最后培養出大量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技術人才,這主要是學習前蘇聯的模式;第二類是在理論的基礎上發展新技術,研究的結果是發表科研成果,是工科技術方面的人才,這主要是學習美國。中國應該大力發展一下幾種人才:一種是理論加技術實踐家新技術在本專業的應用,進行技術交叉創新的人才;一種是理論加技術實踐再加上創新設計,從而能開發出新產品的人才。因此,中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要在學習外國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
中國的重點高校熱衷于辦世界一流大學,辦綜合性大學,辦研究型大學,很少有學校明確表示要辦成高水平的工程技術大學;本科院校把申請博士碩士學科點當做主要的發展目標;而專科學校則在忙著升格為本科。不同層次的工科院校最大的夢想就是抹去差異,包括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上的差異,卻忽視了工程教育的根本是要與實際相結合。所以中國的工程教育院校應該積極的與工程界合作,這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
[1] 蔡華麟.聯邦德國大學工程教育特點[J].常州工業技術學院院報,1990(2).
[2] 陳干.美國工程教育新趨勢[J].科技導報,1980(1).
[3] 余壽文.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與工程師的培養[J].期刊論文,2004(3).
[4] 萬鳳華,孫云,華夏閩.中的高等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比較研究[J].期刊論文,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