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麗
包頭第一熱電廠(014010)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澆筑的表面通常沒有裝修裝飾,直接就以混凝土澆筑面,即用清水混凝土為建筑的外表。而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所產生的混凝土表面缺陷時有發生,成為混凝土施工的“多發病”和“常見病”,直接影響了混凝土的外觀。
1)蜂窩、麻面:蜂窩、麻面形成原因:①由于模板接縫不嚴密或者孔眼封堵不牢,使混凝土漿液在振搗時沿縫隙溢出,骨料間形成空隙、泛砂;②由于混凝土原材料不合格和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砂料級配不良、針片狀石料含量偏高,拌和物和易性差,使混凝土難以振搗和泌水嚴重。或者是在鋼筋較密時選取骨料粒徑過大,導致混凝土在鋼筋保護層處架空;③由于在混凝土的澆筑工藝中分層厚度過大、入倉及平倉方式不當引起骨料分離。
2)錯臺、掛簾:混凝土澆筑產生錯臺缺陷主要是由模板原因造成的。模板設計不合理、規格不統一、安裝時加固不牢或在澆筑過程中不注意跟進調整,使模板間產生相對錯動,都會引起錯臺。特別是模板下部與老混凝土搭接不嚴密或不牢固,留下縫隙,引起澆筑時漏漿,是產生錯臺和掛簾的主要原因。
3)色澤不一:色澤不一雖不形成混凝土缺陷,但畢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觀感,從而影響外觀質量。造成混凝土色澤不一的原因主要有: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劑的廠家、品種、牌號、批次相差大;使用脫模劑的類型不一致、涂刷厚度差異過大;模板表面有污物或者新舊模板混用;拆模時間過早,混凝土強度低,致使混凝土表面局部淺層剝落(脫皮),形成“傷疤”。
4)平整度差:混凝土大面平整度差,根本原因在于模板。如:模板的規格、新舊程度不統一;模板設計剛度不足,受力后變形過大;安裝模板時加固不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發生脹模;或者在澆筑過程中沒有隨混凝土上升而跟進調整模板。
1)表面蜂窩、麻面的預防:蜂窩麻面防治關鍵在于混凝土拌和物質量、振搗工藝和模板拼裝這三方面。首先要根據混凝土澆筑部位的尺寸、結構特點和配筋的密集度去選擇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并嚴格控制拌和物原材料的質量。同時,要保證混凝土拌和質量,控制好水灰比,保證砂漿稠度,使保水性及和易性都得到保證。
2)錯臺、掛簾的預防:為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現錯臺、掛簾的現象,要求模板首先要有足夠的剛度且邊緣平整,對已經使用過的模板,安裝前一定要進行校正。其次是模板安裝時,須保證模板間拼接緊密、支撐牢固,整體剛度足夠。
3)平整度差的預防:模板質量是保證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的前提條件,不但可保證混凝土的整體平整,而且可保證模板印痕的美觀。因此在模板的選用時,模板的規格大小、螺栓孔的位置等必須統一,使模板在拼接時無錯位。
缺陷處理是指拆模后對混凝土表面出現的錯臺、掛簾、蜂窩、麻面、模板拉筋頭、大模板定位孔等缺陷進行修補,以滿足外觀及使用要求。
1)蜂窩、麻面、氣泡、掛簾的修補:對于數量不多的小蜂窩、麻面、小氣泡、露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水泥砂漿抹面修正,注意砂漿的原材料和水灰比須與混凝土相一致,否則會造成色澤不一。在抹面前將缺陷面清洗、濕潤、抹漿后養護。對超標的蜂窩麻面缺陷,應先鑿除缺陷面,濕潤和沖洗干凈填補面后,涂刷一道濃水泥漿(水灰比0.4~0.5),然后回填加入膨脹劑的水泥砂漿,并壓實、整平、養護。大的超標氣泡,先將氣泡鑿除出混凝土,再用微膨脹砂漿填補。掛簾缺陷用手砂輪及扁平鑿鑿除、磨平,再用砂紙磨光。經處理后的缺陷部位,基本上能達到不影響觀感的效果。
2)錯臺處理:錯臺處理主要采用鑿成斜面,形成逐步過渡的形式,一般選用扁平鑿和手砂輪作為工具,斜面的坡度一般大于1:20~1:30,最大不應大于1:10,否則修復的效果不理想。為降低處理難度和避免色差過大,錯臺的處理一般在混凝土拆模后或3天齡期前進行。
3)拉筋頭處理:外露的模板拉筋頭先用鑿子沿根部鑿出深1~2 cm左右的淺坑,然后用手砂輪深入淺坑齊根割斷,再用環氧樹脂水泥砂漿填平淺坑。切勿使用氣割或電焊進行切割拉筋頭,因高溫會破壞附近的混凝土,且會遺留燒灼印痕,影響混凝土外觀。
水工混凝土缺陷在采取上述措施處理后,觀感有所改善,但處理部位的耐久性、抗磨、抗沖刷性能與混凝土本身有一定的差距,這在多個工程中已經得到驗證。因此,分析混凝土缺陷產生的原因,積極采取措施預防缺陷的發生是混凝土施工的根本。
[1] 建筑施工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9(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