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舵 王 楓
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45000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公共建筑越來越趨向于超高層、超大空間和多功能分區建筑。高層大空間公共建筑由于功能多人員復雜,每棟建筑的平面設計不盡相同。一旦出現火災就會出現人員疏散困難,撲救難度大,損失嚴重等種種問題。其火災的特點也非常明顯∶
1)火災在綜合性建筑中的蔓延途徑多,速度快。高層建筑中存在大量的豎井會在發生火災時起到拔火拔煙的作用,導致火災更快的蔓延,嚴重影響人員的疏散和撤離。
2)高層建筑發生火災以后撲救的難度相對一般建筑來說更大。目前,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可以達到百米之高進行救援的消防車。所以,高層綜合性建筑只能依靠自身的防火系統進行自救。但是,消防用水量往往儲存不足,無法撲滅整棟建筑的大火。
3)火災隱患多。高層建筑在施工期間由于涉及的施工人員多,施工人員復雜,在建筑投入使用之前就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并且,多功能的公共建筑由于分區功能的不同,火災蔓延非常快。
由于目前施工人員中多數負責具體施工的均是農民工,而大多數的農民工對火災隱患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僅僅注意在是施工中的問題,而忽略了建筑消防的問題。另外,由于施工單位在施工時缺乏總體的計劃,在施工中任意變動設計書,這會給電氣、給排水等工程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影響。并且,有些施工單位為了降低施工成本,擅自減少了消防安全設施。施工中,施工人員隨意性強,遇到消防類問題更是不向設計單位請示,擅自變更設計書,給建筑的消防安全埋下了非常大的隱患。
許多高層綜合型建筑存在滅火設施和報警設施老化、落后或數量達不到要求的問題。建筑的前期設計中缺乏對火災報警系統的詳細考慮。沒有對高層建筑內部復雜的分區進行有針對性的火災報警設計,而常規的報警設備在這些空間內很可能起不到作用。在多數的高層公共建筑中均存在無防火分區和分區設置不合理等問題。
高層公共建筑由于功能復雜,人員繁多。據調查,一般的高層建筑辦公樓,平均容納4 000人到5 000人;高度超過300 m的高層建筑可能容納數萬人。一旦發生火災,即便建筑內部有消防控制中心,也很難對人員的疏散進行有效地控制。火災的發生后建筑內部的噪音會使任何形式的廣播通信方式統統失效。并且,有些公共建筑的安全通道由于常年不用,甚至連通道的門都沒有打開。火災中許多人都是由于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疏散而失去生命。
綜合性建筑中存在多種不同種類的消防裝置,管理和維護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大型建筑的建筑壽命一般都超過了10年,但是有的消防器具卻沒有進行更換。當火災出現時,往往會由于某些關鍵部位的消防裝置失靈導致火災的不斷蔓延。
高層綜合性建筑由于功能復雜,融賓館、辦公、商務、娛樂、餐飲等各種行業于一體,多加單位共同參與使用,就導致建筑內部人員復雜、流動性強,消防安全的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單位沒有定期開展防火安全教育,員工沒有建立消防安全意識甚至不知道防火常識也是火災發生的一個重大原因。
設計方需要根據不同的建筑設計針對性的防火方案,在施工中要認真的落實防火設施的安裝工作。在高層消防中,除過自身的消防系統外,還應高度重視消防直升機的作用。消防直升機可以通過懸掛專用的滅火裝備,即可進行空中滅火。利用直升機進行空中滅火,由于其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對于發生在地面消防裝備無法撲救的高層建筑的火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此外,消防直升機對高層建筑的火場偵查能力較強,可以很快的掌握整個火災現場的情況。高層建筑的屋頂也應該設置直升機停機坪,為火災救援提供直升機的停機場所。
安全疏散設計應該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人們在火災事故中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點、火災危險性的大小、容納人數、面積大小,合理的布置疏散設施,如疏散走道、疏散樓梯及樓梯間、疏散門、疏散指示標志等,為人員的安全疏散創造有利的條件。作為豎向疏散通道的室內外樓梯是高層綜合建筑物中的主要垂直交通空間,是安全疏散的重要通道,在設計中應該更加重視。
高層建筑由于配置的防火設施比較繁雜,出現老化失靈的幾率大大增大。對于現有的消防設施必須積極的維護,不得出現隨意損壞的行為。在高層建筑的管理中,對于消防設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是保證建筑安全使用的重要前提。在日常的監督檢查中應該加強對有消防隱患的非消防用電線路的檢查。雖然非用電線路在《消防監督檢查規定》及線性建筑消防設計規范中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可能造成的危險仍然很大。
定期組織單位消防負責人進行消防法律、法規的宣傳,經常性地對員工進行消防安全意識和責任教育,加強誰主管誰負責的意識教育,使其明確了解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消防安全并不僅僅是消防設施的改進和可靠性的提高就可以保證的,它更需要人們去建立防火意識和學習必要的防火知識。只有整個社會的防火意識提升起來了,火災的數量才會真正的減少。
[1]徐斌.高層公共建筑消防安全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中華民居,2011(2).
[2]張鴻鶴.高層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現狀及對策[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8,27(12).
[3]萬偉光.高層建筑消防特點分析[J].華章,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