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梅 李 杰
(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0)
唇魚骨,俗稱重唇,屬鯉科、魚骨屬,黑龍江土著魚類,體型中等,肉質細膩白嫩,風味鮮美獨特,歷史上就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名優品種。由于自然資源銳減,市場上身價日高。2011年,我們引進魚苗,開展了唇魚骨苗種培育的試驗,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1 魚苗培育
1.1.1 池塘:
常規發塘池,面積1300m2,池深1.5m,水源為深井水,水質良好。魚池于5月21日使用200kg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5月25日開始注水,并施入雞糞500kg,注水口用窗紗網過濾,入苗時水深60cm。
1.1.2 水花:
引自撫遠,6月1日投放,20萬尾。
1.1.3 飼養管理:
1.1.3.1 投餌:
魚苗放養后馬上潑灑豆漿,每日用量5kg-7kg黃豆,日潑灑3次,上午下午全塘潑,中午沿塘邊潑。
1.1.3.2 注水:
魚苗放養一周后,每3d-5d注水一次,每次加水10cm-15cm,逐漸使水深達到1.0m。
1.1.3.3 日常管理:
每日多次巡塘,觀察水質及魚苗的活動情況,檢查魚苗攝食、生長及病蟲害情況,及時清除蛙卵、雜草。
1.1.3.4 拉網鍛煉:
夏花出塘前拉網鍛煉兩次,每次拉網間隔一天。
1.2 魚種培育
1.2.1 池塘:
常規池塘,面積2000m2,池深2m,深井水,放夏花前清塘消毒注水。
1.2.2 夏花:
自育,規格2.5cm左右,6月26日投放,25000尾,每667m2放8330尾。另搭配鰱魚夏花3000尾。
1.2.3 飼養管理:
1.2.3.1 投餌:
夏花入塘后,馬上開始投飼馴化,使用蛋白含量在34%-36%的普通鯉魚配合顆粒飼料,日投3次,視成長規格適時調整飼料粒徑。
1.2.3.2 水環境調控:
夏花入池水深1.2m,爾后每5d-7d加注一次新水,到7月中旬水深達到并保持在1.7m以上。8月底前,每半個月使用200kg生石灰潑灑一次,用以調節水質及預防魚病。
1.2.3.3 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觀察魚情水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1 魚苗培育:
6月26日,夏花出塘13萬尾,規格2.5cm左右,成活率65%。共使用黃豆132kg,每萬尾夏花用黃豆10.2kg。夏花自用育種外銷售。
2.2 魚種培育:
10月9日出塘,出池唇魚骨秋片魚種22000尾,435kg,平均規格19.8g,成活率88%。另出池鰱魚秋片魚種170kg。
每 667m2產魚 202kg,其中唇魚骨 145kg,鰱魚 57kg。
共使用顆粒飼料690kg,唇魚骨餌料系數1.59。
3.1 本項試驗,在常規池塘飼養條件下,分別采用豆漿法育苗和人工配合飼料育種的生產模式,取得較好的生產效果,兩個生產階段苗種均長勢良好,分別獲得65%和88%的成活率。實踐表明,盡管唇魚骨在天然水域中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但在池塘馴養中,喜食人工飼料,且容易馴化,完全可以采用蛋白含量較高的普通鯉魚飼料飼養。同時,唇魚骨適應性很強,飼養容易,十分適合寒地池塘養殖。
本項試驗產量不高,由于是單塘設置,沒有不同密度水平的梯度對比,但從水環境承載負荷的角度看,增產潛力顯然還很大。
由于撫遠繁育出苗較晚,育成的秋片魚種規格還不夠理想,今后一方面要加強唇魚骨早繁方面的工作,另外在魚種培育階段飼料營養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調整。
3.2 充分發掘黑龍江地產土著魚類資源,發展寒地優勢特色養殖產業,是當前我市新品種開發與漁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在進入消費市場及對本地自然生態環境的適應上,土著魚類具有外引品種所不可比擬的明顯優勢。
唇魚骨體型中等,肉質佳美,既適于配合飼料集約化飼養,也適于做搭配魚進行池塘混養,養殖生產全過程的操作簡便、技術難度不大,飼養成本不高,而市場空間很大,生產效益突出。另外唇魚骨產粘性卵、繁殖方便、苗種來源有保證,綜合經濟性狀優良,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大力開發唇魚骨以及生物學性狀相近的土著名優魚類養殖,對于調整池塘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北方寒地特色水產養殖業,繁榮城鄉市場,乃至發展外向型漁業經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