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陳建俠
“扯羅羅,撈堂堂,南山來個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兒吹了,命也長,身也強。”這是流傳在淮濱縣的一首童謠。童謠里的“小叫吹子”就是現在的淮濱“泥叫吹”,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集中產于淮濱縣三空橋鄉肖營村,被譽為豫南民間藝術奇葩。
淮濱“泥叫吹”既具有楚文化鳳鳥的重要特點,又具有中原文化玄鳥的特征,是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產物,體現出淮河文化的包容之美。它造型質樸厚重,色澤鮮美亮麗,吹奏出來的聲音更是千變萬化,或似空山猿嘯,或似深林鳥鳴,有時嗚咽哀怨,有時悠揚美妙。
淮濱“泥叫吹”造型各式各樣,有十二生肖、飛鳥瑞獸、家禽寵物等動物,一件件肥胖豐碩,憨態可掬;也有關云長、穆桂英、樊梨花、楊六郎等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靈活現,神形兼備。每個“泥叫吹”隱蔽處都有一小孔可以吹響,自古以來都非常受兒童的喜愛。在古時候,農忙之余,村民們用當地一種黏性很強的土制胚曬干彩繪,制作成“泥叫吹”拿到周圍的廟會上去賣,以補貼家用。當時,小叫吹不僅是小孩子們鐘愛的玩具,而且也是被人們視為可以鎮宅祛邪的“鎮物”,被人們從廟會上請回家供奉起來。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物件,但在精神和物質文化都非常匱乏的時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極其豐富的精神寄托。
制作“泥叫吹”的泥土取材于淮河沿岸沖積平原,土質細膩,黏和性高。泥玩雖小,但其制作工序相當繁雜,而且一個都不能少:首先必須選用當地的黃膠泥,經淘洗晾曬后,研為細末,用膠劑攪和后,手工捏塑成形,然后經文火燒煉,出爐后修整打磨,最后施以彩繪才為成品。整個過程分為選料,捏制,燒煉,彩繪四部分,撮泥、塑形、鉆孔、打磨、初期涼曬、后期涼曬、彩繪顏料等工序都十分講究。如“晾曬”不能曝曬,要陰晾三四天,把水分去掉,再放入爐中,經文火燒煉,出爐后修整打磨,最后上彩。成彩時,多以綠色為主,間以黃、白、紅、藍、墨、玫瑰、粉紅等色彩紋飾,色澤亮麗,對比強烈,整個作品線條分明、紋飾簡練、造型別致,即是玩具又是精美的工藝品。“泥叫吹”設計巧妙,入氣孔多開在人物的頭部或動物的尾部,回音孔多開在腹部或中部,不論入氣孔還是回音孔都要以不破壞泥塑造型為原則,并且要吹之清脆響亮。為了便于制作記憶,藝人們還代代相傳制作口訣,如“羊嘴尖、豬嘴齊”,“羊角直、牛角彎”,“站著尾巴長、坐著尾巴短”等。
淮濱“泥叫吹”是寫實與寫意的結合,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其造型生動,色彩絢麗,聲音唯美,是淮河兒女自由率真性情的宣泄,是鄉村素民純樸憨厚品格的體現。目前,“泥叫吹”已被列入信陽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家組對其文化價值、審美價值進行了判讀,認為淮濱“泥叫吹”可以同淮陽“泥泥狗”、浚縣“泥咕咕”并列為三大泥玩,共同構建起河南省民間泥彩塑三點一線的文化傳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