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科技學院 魏娜
鄭州市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研究
鄭州科技學院 魏娜
建筑垃圾是指建設、施工單位或個人對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進行建設、鋪設或拆除、修繕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渣、棄土、棄料、淤泥及其他廢棄物。近年來,鄭州市建筑行業發展迅猛,建筑垃圾也與日俱增,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露天堆放、填埋、焚燒等)不僅耗用了大量耕地和垃圾清運經費,而且給環境治理造成了很大壓力。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筆者對鄭州市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發展進行研究,分析了鄭州市發展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鄭州市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受阻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1.鄭州市發展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的必要性。近年來,鄭州市建筑行業發展迅猛,但由此帶來的建筑副產品——建筑垃圾——也與日俱增。建筑垃圾的產生,與鄭州市每年的拆遷量有關。鄭州市拆遷辦一組數據顯示,鄭州市每年國有土地拆遷面積近億平方米,每天產生的建筑垃圾量至少有1萬噸。另外,鄭州市建成區內共有124個城中村,批準了95個村(組)實施改造,僅已經實施拆遷的30多個村(組)的拆遷面積就超過了1 000萬平方米。新產生的建筑垃圾將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這些建筑垃圾中的鋼筋、鐵絲、電線、其他金屬配件、木構件、塑料、玻璃可被分離后再利用,而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混凝土、磚塊、砌塊、砂漿等)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被運送到鄭州市郊或鄉村,僅少部分建筑垃圾用于填埋荒廢坑洼地帶、土地復耕,大部分都被隨意堆放或掩埋。這對鄭州市寶貴的土地資源、城市環境等都造成了巨大壓力。目前,鄭州市的建筑垃圾實施產業化綜合處理利用已迫在眉睫。
2.鄭州市發展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的可行性。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把建筑垃圾視為建筑副產品,直接在拆除現場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篩檢,利用率達90%以上,有效解決了國土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就業等問題,并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國內很多城市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利用建筑垃圾堆造假山,表層覆土后植樹綠化,美化城市環境;生產環保型磚塊用以填充建筑墻體、鋪筑道路、裝飾建筑內外立面等;建筑垃圾經各種機械設備破碎成合適的顆粒級別后用作混凝土及砂漿的骨料或鋪筑各類道路路基;建筑垃圾中可燃成分經特殊設備焚燒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緩解當地供電壓力;等等。目前,移動、破碎、篩分等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再生技術在我國各地區已經日趨成熟,圓錐破碎機、顎式破碎機、反擊破碎機、履帶式建筑垃圾破碎站、移動式建筑垃圾破碎站等垃圾處理設備的生產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從技術角度來說,在鄭州市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在鄭州市的金水區、滎陽市、惠濟區等城鄉結合部共有10多家以建筑垃圾為原料的建材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的環保磚產量達3億標磚,每年可以消耗建筑垃圾1 300萬噸,按照每萬噸建筑垃圾占用0.07公頃填埋場地計算,每年可節約土地約87公頃。然而,目前鄭州市在建建筑多數為框架結構的高層建筑,墻體多采用大體積砌塊填充,或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建筑市場的不斷變化,使以建筑垃圾為原料的小體積環?;炷链u只能用于小型低層的村鎮民用建筑,鄭州市區銷量很少。即使在城鄉結合區,這種環保磚也受到了沖擊。另外,中牟黃河灘還有很多黏土磚瓦窯廠,黏土磚的原材料取自黃河灘區泥土,低廉的成本使其銷售價格頗具競爭力,大大影響了環保磚的銷售,最終使企業及整個產業的發展受到阻礙。
1.建廠初期難題。建廠初期,選擇合適的廠址,給產品命名,利用建筑垃圾的合法權利等都是企業要解決的問題。例如,若選擇遠離市區的廠址,會增加運輸成本;若靠近市區,又影響市容。將產品冠以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等名稱雖然體現環保理念,但會妨礙銷售。企業變廢為寶,自己又獲利,一舉兩得,理論上可行,但是由于企業缺乏對作為原材料的建筑垃圾的自主處理權,真正到實際操作時困難重重。
2.技術問題。企業沒有深入研究、掌握再生材料的特性,不具備相當的理論基礎,沒能實現規?;a,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同時,企業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生產過程中缺少可供參考的相關國家(行業)標準、規范。
3.資金問題。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產業的起步、發展必須有資金保障。比如建廠初期辦理各種手續,購買或租賃土地、設備,建設廠房,招聘、培訓技術工人,聯系、運輸、分類處理建筑垃圾,生產再生建材,開拓市場,宣傳、銷售產品及售后服務等環節都需要資金,而目前該行業中多為中小企業,缺少運營資金。
4.成本問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成本包括:大型設備對其分揀、破碎、攪拌、養護、產品檢測的成本;企業自行尋找、運輸建筑垃圾的成本;為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噪聲而采取的有關措施成本;產品檢驗、運輸、銷售成本。這些都使得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業生產總成本高于利用天然材料進行生產的成本,獲利較低,市場競爭力較弱。再加上它銷量不高,使得其長遠發展條件不足。
5.認識不足。當前,大多數人環保、資源危機意識薄弱,對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認識不足,常抵制垃圾處理企業建在其居所附近;消費者對以“垃圾”、“再生”命名的建材產品也望文生義,不愿使用,導致該類產品銷售受阻,很多建筑單位綜合考慮后不愿嘗試該類產品。
6.政府管理不到位。首先,我國建筑垃圾管理涉及部門較多,機構設置不合理,各種手續辦理程序繁雜。其次,沒有出臺合理的方針、政策、法律、規范、標準,致使行業發展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另外,政府在建筑垃圾處理相關企業的資金補助及產業科研方面投入匱乏,致使企業及整個行業發展環境艱難。
1.協調政府管理機制。作為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建筑垃圾需要政府下大力氣實施有效管理,設置職能清晰、統一高效的管理機構,協調各管理部門的職責,落實產業發展規劃,扶持再生企業發展,以改善管理混亂的局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2.完善法律政策。為填補我國建筑垃圾處理產業法律法規的空白,必須建立建筑垃圾處理產業管理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明確規定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主管部門及工作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2)制定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規范。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依據鄭州市具體情況制定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技術標準、規范、質量標準、建筑垃圾處理過程排放物的控制標準及監測方法。
(3)制定法律法規規范建筑企業的垃圾分類回收。目前,我國建筑垃圾實行混合收集,不僅容易混入有害的危險廢物,形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而且增加了垃圾中可利用物質的回收和循環利用的難度。因此,應制定相關法律規范對建筑企業的建筑垃圾分類回收行為予以獎勵,對建筑企業隨意混合丟棄建筑垃圾的行為予以處罰,并明確具體實施辦法,并減免其分類回收建筑垃圾的處理費,以降低其分類回收利用的成本。這樣,運用經濟杠桿的作用,鼓勵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從源頭上促進建筑垃圾產業化發展。
(4)完善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行業從業許可相關法規。規定從事建筑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的人員須經過專業培訓達到行業規定技術水平后持證上崗,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業須經有關部門的鑒定考核達到行業規定的資質標準后方可生產。這樣,使企業及從業工人以高效的專業技術水平盡量降低建筑垃圾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水平,擴大規模,促進產業化發展。
3.政府經濟對策。政府應制定針對性經濟政策提高自然資源開采、建筑垃圾排放收費標準和企業收入稅率,以控制建筑垃圾的產生數量,促進各類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所得各項費稅收入用于資助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宣傳及推廣。對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生產企業采取鼓勵措施,降低稅率,提供適當無息、低息貸款,從政策上幫助其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4.加大宣傳力度。環境保護及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相關管理部門應當與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生產企業共同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各類刊物等媒體加強大眾對資源與環境的危機意識,倡導環保節能,使大眾深入認識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長遠意義,大力宣傳再生建材,提高群眾對其諸多優點的認識,消除抵觸意識,積極采用建筑垃圾再生環保建材。
綜上,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是一種環保產品,對節省資源、保護環境意義重大,只有各種對策相輔相成,多方面協同發揮作用才能實現鄭州市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化發展。
book=33,eboo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