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利,周守春,趙振芳,王曉峰
(榆樹市農機推廣站,吉林 榆樹 130400)
近年來,榆樹市圍繞效益提升發展高效農業,特色產業。本著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規模與效益相結合、推廣與服務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的原則。從農民增收入手,依托資源,大力推廣應用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技術,馬鈴薯種植面積近 15000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 5%左右,年產馬鈴薯 75萬t左右。使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有突破性發展,實現了農業效益化發展。
(1)使用前的準備。加強技術培訓,使操作手充分了解機器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故障排除,機具保養等要點,充分發揮收獲機械的效能,提高機組的生產率,延長機具的使用壽命,確保生產安全,實現馬鈴薯機械化播種作業的優質、高效、安全和低耗。
(2)機具操作規程。馬鈴薯播種機與25~35馬力拖拉機配套。啟動前,進行試運轉,檢查機具有無故障。播種時,應先試播,檢查株距是否符合要求,施肥深度和施肥量是否準確,一切正常后,再進行播種。播種時,在播種機后跟兩個人進行檢查是否有漏播現象,如漏播就及時補上。工作時,觀察機組前后左右的狀況,并提醒多余人員離開。接合動力要平穩,油門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確保運輸和生產作業的安全。
(3)技術指標。種塊為25g,壟距63~65cm,株距25cm,公頃用肥量600kg(二銨200kg,鉀肥200kg,尿素100kg,生物鉀100kg),播種深度5cm,施肥深度10cm,馬鈴薯種塊拌生根粉(150kg種薯拌生根粉2kg)。漏播率≤1%;重播率≤1%;破損率≤1%.公頃用種量1500~2000kg。
(4)品種選擇:①根據地力、氣候、用途選擇品種。早熟鮮食品種有:早大白、中薯1號、東農303、俄7、104號等,中晚熟品種有:黃麻子、興佳1號、克新12號、荷蘭7號、富金、克拉布蘭等。②種薯的挑選:具有本品種的優良性狀,無各種病蟲害,貯藏良好沒有腐爛和過分萌芽的種薯。
(5)作業效率:①2~5hm2/d。②收獲技術內容及指標:配套動力25~40馬力;收獲深度可調;工作幅寬70cm;收凈率>95%。
榆樹市計劃兩年在太安鄉和五棵樹鎮2個鄉鎮完成1320hm2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收獲面積。2010年完成660hm2,2011年重復實施。計劃每公頃可增收馬鈴薯2864kg,實施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收獲機械化技術計劃減少費用1800元/hm2,節本增效2800元/hm2。兩年實際完成1320hm2,每年完成機械化播種、收獲面積660hm2,完成項目規定的面積;公頃實際增收馬鈴薯4425kg,增收幅度達到12.3%,超計劃4.3個百分點;實際省工70個/hm2;兩年我市新增馬鈴薯播種機、收獲機分別為25臺、24臺,馬鈴薯播種機、收獲機保有量分別達到31臺、30臺,增幅分別達到416.7%、400%。
(1)增收效益:榆樹市兩個鄉鎮馬鈴薯加權平均產量為40225kg/hm2,實施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收獲技術比前三年平均單產 35800kg/hm2可增產 4425kg/hm2,達到 40225kg/hm2。兩年共推廣1320hm2,加權平均后新增總產541.3萬kg,每公斤馬鈴薯按1元計算,增加總收益541.3萬元。
(2)節支效益:①節省種薯。人工種植馬鈴薯每畝需要種薯100kg,并且株距、播種深度、均勻度都滿足不了要求;機械化種植馬鈴薯每畝需要種薯67kg,畝省種33kg,以每公斤1.20元計算,畝可節省資金39.6元。②提高肥效。采用機械施肥技術,施肥均勻、深度一致、減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13個百分點。③省工節本。人工種植馬鈴薯1畝需 2個工日,采用播種機作業,每畝只需0.15個工日;人工收獲馬鈴薯1畝需要3個工日,而采用馬鈴薯收獲機作業,每畝只需0.2個工日。按每個工日100元計算,畝可降低作業成本465元。實施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收獲機械化技術實際節約作業成本504.6元/畝,兩年共推廣1320hm2,共節省作業費999.1萬元。
以上兩項共獲得經濟效益1540.4萬元。
實施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收獲技術,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降低了勞動強度,農民收獲時清閑多了。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化可提高勞動效率,大大縮短了播種、收獲的時間。實行馬鈴薯播種、機械化收獲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二是可加快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三是解放大批勞動力,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四是通過項目的實施,帶動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再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間接地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綜上所述,運用現有成熟的先進適用的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使農機與農藝相結合,以推廣播種、收獲機械為重點,提高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馬鈴薯單產、優化馬鈴薯品質,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從而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提高商品薯及其深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現代化農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