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春
(榆樹市農機推廣站,吉林 榆樹 130400)
玉米是榆樹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種植面積達17萬hm2以上,占全市耕地面積的55.4%,玉米機械收獲技術的實施有著得天獨厚的玉米生長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玉米栽培技術與機械化基礎。目前,在榆樹市委、市政府和市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的實施,新增玉米收獲機263臺。玉米收獲機數量是三年前的16.6倍,榆樹市玉米機械收獲面積達到了7萬hm2,玉米機收水平由三年前的不足5‰提高到12.5%,制約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瓶頸”逐步得到解決。
我們首先實施示范區建設在五棵樹鎮田豐農機合作社?,F在實施區面積達300hm2,實施區有6臺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橫跨三個鄉鎮九個村,200多個農戶。目前已擁有農業機械30多臺(套),其中自走式玉米收獲機保有量就達6臺,2010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機化示范合作社,同時2011年培訓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科技示范戶及示范區農戶300人。
首先通過組織有關專家和技術骨干編制技術實施操作規程、小冊子,并有計劃、有組織的深入到村、屯進行宣講,同時邀請省、市農技專家組成講師團在示范區進行巡回演講,提高農民的認知度和科技含量。其次,做好機具鑒定選型和購機工作。積極組織開展玉米收獲機械的試驗造型、質量調查工作,通過選型鑒定,質量跟蹤,選擇一批性能可靠、適用性強、技術含量高的機型向農民推薦,引導農民選用。第三,通過摸底調查,與農戶簽訂合同協議;向實施區涉及農戶發放技術指導卡。第四,在糧庫召開玉米機收現場演示會,邀請有關專家及相關領導對玉米收獲機的性能及發展前景進行分析論證。同時,加強質量監督和投訴。
(1)建立玉米收獲機械化示范點,實施輻射帶動戰略,按照“先示范、后推廣、穩步發展”的總體思路,搞好玉米生產機械化示范。
(2)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充分發揮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向各級黨政領導、基層群眾及社會各界大力宣傳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的重要性,宣傳玉米收獲跨區作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努力營造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3)采用機配套的農業技術措施。將玉米聯合收獲與保護性耕作結合起來,減少了農業生產環節,減少了農業生產用工,降低了機械作業成本,充分發揮了保護性耕作的技術優勢。
(4)切實加強對農機操作手的培訓。玉米聯合收獲機技術含量高,操作難度大,搞好技術培訓事關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化發展的大局。秋收前,組織技術力量深入基層,送教到機,培訓到人,通過定點培訓與巡回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對玉米聯合收獲機械駕駛操作人員普遍進行一次培訓,使機手對機械原理、機具性能、駕駛操作等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培養出一批懂原理、能操作、會保養、出了問題能處理的合格機手,保證讓先進的玉米收獲機械充分發揮作用。
(1)經濟效益。玉米收獲是玉米生產中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約占整個玉米種植投入勞動量的55%。據測算,人工收獲玉米成本高,每公頃摘穗、剝葉、裝車等合計費用約需500元。以玉米收獲機代替人工,不僅可以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可為農民節省費用,包括機具折舊費、機手工資、燃料費用、修理費用在內,每公頃花費不超過3 00元。因此,推廣機械收獲玉米是減輕農民秋收勞動強度,為農民增效、增收的有效途。7萬hm2玉米實現機械化收獲可增收、節支14萬元。
從購機戶的角度分析,以背負式收獲機為例:按每天作業4hm2,每個作業期30d,作業收費40元/畝計算,毛收入可達7.2萬元,扣除機具折舊費、機手工資、燃料費用、修理費用等20元/畝,利潤可達到3.6萬元,兩年即可收回投資。所以無論是種植戶、還是購機戶,經濟效益都十分顯著。
(2)社會效益。從社會效益方面講,玉米秸桿還田是培肥地力、減少污染、促進增產增收的有效措施。實踐證明,通過玉米秸稈機械粉碎直接還田或過腹還田2~3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可增加1%~2%,比施用化肥有更好的增產效果;通過秸稈機械青貯、過腹還田,會形成農牧互養,畜多、肥多、糧多的農牧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玉米秸稈青貯、還田能有效避免秸稈焚燒現象的發生,既節約了資源,減少了空氣污染,也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的要求。
玉米收獲是玉米種植中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約占整個玉米種植投入勞動力的55%,一臺三行玉米聯合收獲機可以頂70個勞動力。因此通過機械化收獲玉米可大量的解放農村勞動力,緩解農忙時勞動力匱乏的問題。
(3)生態效益。由于機收率低,在廣大玉米產區,焚燒秸稈現象仍較嚴重,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也嚴重污染環境。玉米收獲技術,在機械化收獲玉米的同時,可將秸稈粉碎,覆蓋保護土壤,不僅能培肥地力,還能蓄水保墑,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與傳統耕作技術相比,土壤保水能力增加50%以上,每季作物可減少澆水1~2次,對水的利用率提高10%~15%。
(4)存在的問題:①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大地塊多數不足0.2hm2,小地塊僅0.03hm2,抵制了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地區種植,制約了大型玉米機械的發展。②農民對玉米機收認識不足。主要是玉米收獲期相對較長,加之農村勞動力過剩,導致絕大部分玉米由人、畜力收獲。農民對于玉米機收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③農機與農藝制度不匹配。玉米種植方法不統一(主要是行距)也存在著漏穗、破碎及玉米茬不能粉碎等問題,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經營、使用收獲機,限制了玉米收獲機械的推廣。④農業經營效益低,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經濟動力不足。玉米價格偏低,而玉米收獲機耗能大,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⑤農機手技術素質不高,再加上生產廠家因生產量小,技術服務、配件供應跟不上,也制約了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充分發揮作用。
通過對榆樹市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這樣不僅減輕了農民秋收勞動強度,有利于榆樹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更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效又增收,而且通過秸稈粉碎還田,不僅能培肥地力,還能蓄水保墑,保護農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