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芝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獲得了難得的機遇,同時,城鎮化的進程也要依賴教育發展才能夠得以前進,二者呈現著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現象。利用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Management)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作為經濟活動中的兩種基本資本對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產生更大的效益,就要注意人力資本的投資,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投資。這些投資相對物力投資而言,產生的效益要更讓人滿意。當勞動者的知識素養提高后,就會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在城鎮工作高待遇、環境好的促使下,很多的人就會向城鎮“靠攏”,增強人口的流動性。這就展示了城鎮化的過程:農村人口不斷的向城鎮聚集。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求在推動農村工業集聚、升級的前提下,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和第三展業,進而完成農村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要完成這個偉大戰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動力。但是目前農村教育卻不盡人意,還有比較嚴重的輟學的現象,九年義務教育無法完成,甚至還有一些文盲。這就解釋了我國目前城鎮化進程為什么不盡如人意了。
教育和城鎮化要保持一致性,只有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才能夠推進城鎮化的進程。提高農村的教學質量,是保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一個有效辦法。
要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就離不開教育的支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從原來的粗放型變為集約型。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教育完成提高勞動者的生產能力的任務,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并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以及個人經濟利益。有關調查顯示,勞動者的教育程度越高,生產效率就越高。平均教育時間多一年,就會提高大約9%的生產率。
當農村的勞動力涌向城鎮時,就產生了生產要素的聚集。勞動者是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追求更多、更大的效益,就要求勞動者的素質必須達到標準。
無論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優化升級,都需要有專業素質的人來完成。尤其是第三產業,其發展和優化需要專業的、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夠完成。
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改進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布局都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步驟。無論想要完成其中的哪一項,都離不開各類專業人才的支持。如果不關注這些,將城鎮化僅僅當做一個人口的轉移過程,那么,城鎮化的意義和作用就都只是“紙上談兵”,并且更無法完成思想觀念的更新、社會結構的轉型以及現代文明的普及。根據我國目前農村人口數量和城鎮化的進程來推算,直至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會完成一半以上,而相應的被轉移的剩余勞動力,約為兩億人,占農村人口的2/3左右。這個過程的完成,將會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轉移過程。
城鎮化發展的不斷加快,也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并從事不同職能的工作。為避免“貧富差距”所造成的“貧民窟”現象,城鎮要滿足這些勞動者的工作需要,提供盡量多的崗位,令其有充足就業的機會。但是這種“機會”又會被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所限制。如果農村勞動者進入城鎮之后,能夠很快地接受和適應生活,并容易接受和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那么勞動者的生存壓力就會減少,并減少與城市之間的摩擦。因此,教育在為城鎮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支撐。
而在城鎮化的要求下,第一產業對勞動者要求一般是初中文化即可,但是,第二產業一般以高中文化程度為主,而第三產業要求最高,必須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夠勝任。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較強農村教育建設,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1)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近幾年來,在縣域教育系統中,薄弱學校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應該加大對一些薄弱學校的改造和建設,讓教育資源優質、令人滿意。要注意縣城的發展趨勢,根據其發展做好對教育的規劃。在教育預測、規劃、教育經費投入和學校布局等方面事先做好準備。為“扶持”薄弱學校,可以采取原址改建、擴建等方式擴大學校的規模,同時使辦學的基本條件有所提高。還可以采取集中、聯合的形式,使學校的資源達到最大程度的優化。例如將兩個鄰近學校合并為一所,但是卻有兩個校址,在同樣的師資同樣的領導的情況下,不僅將原本弱小的學校變成了有一定競爭力量的學校,還會改變弱小學習散點式分布的弊端,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縣城學習走向現代化邁出重要的一步。
(2)突出中心學校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心學校在城鎮的中心地位,有利于用中心學校的一些辦學理念和標準來影響和帶動其他學校,促使整個城鎮教育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結合城鎮化中的統籌規劃,為滿足更多的適齡兒童入學的需求,應擴大中心學校的規模,時刻本著方便學生的原則進行相關的策略調整,學校要“因地制宜”,顧慮到多數學生的家庭和交通情況進行選址和建設。
(3)資源共享。隨著這些年國家對道路的建設力度加大,使不少村鎮之間的聯系非常便利,這就為資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由于長期以來農村的教育投入嚴重的不足,使教育資源的質量和水平均呈現整體偏低的情況。在鄉村教育發展中,要借助中心學校的資源,力求讓有限的教育經費發揮超出其價值的作用。讓中心學校有利于教學發展的資源“輻射”給周邊的農村學校,實現資源共享。
(4)建立城鄉師資交流共享制度。農村的許多學校均出現了生源流失的現象,使城鎮與鄉村的教育處于失衡的狀態。生源劉志多半是因為師資水平、教學環境等。而城鄉教師待遇懸殊又是出現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鑒于此原因,就非常有必要建立城鄉師資交流的制度,既可以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可以實現教師的自身價值。
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鼎力配合”,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城鎮化的“大力支持”,二者在相互促進中,共同發展,達到“共贏”的目的。合理的安排教育資源,在二者發展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張黎,余志君.城鎮化進程中縣域教育資源整合新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7,(12).
[2]玄峰.淺析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問題[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0).
[3]劉世清.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政策建議[J].教育科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