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彭錦霞
編者按:近年來,特別是在2011年,藥品生產企業在醫改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無論是來自社會的詰責,還是來自政策方面施加的壓力。企業在承擔著生存、經營發展的艱難之外,也承受了它所不堪負載的社會重壓。而這一切的背后無法言說的辛酸和苦衷,很多都是不為人們所了解的。本期起,“聚焦企業”欄目將連續刊登“民族制藥企業的難事”系列報道,揭開遮掩真相的面紗,真實呈現當前民族制藥企業的生存境況,展現他們在改革的夾縫中求生存,在重壓下奮發圖強的真實現狀。
被置于風口浪尖的藥價真相——民族制藥企業的難言之痛
據有關部門統計,近5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與經濟連年增長及通貨膨脹相對應的是,近10年來,我國制藥企業技術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成本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藥品價格卻在持續下降。繼原物價局多次平抑藥價之后,發改委又把解決看病貴的焦點對準了醫藥生產企業,連續28次降低藥品價格。就在一片大肆伐跶聲中,2011年實行的藥品招標政策再次對大部分藥品大幅度壓價,北京相關部門對外宣傳明確表示,要將北京藥價再平均下調15%,至此,民族制藥企業,這個曾在我國醫藥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企業群體,其中很多成員已被推至生存的懸崖邊緣。“被改革”的他們就像被現實按置在板上的魚肉,悲痛而無奈,抗爭卻無助。
為何制藥企業如此“重重高壓”之下,招標單位仍認為藥價頗高,要大幅壓價呢?原因在于整個降價風暴中,有一個不能去回避的實質性問題,那就是現行醫藥市場的特殊經營規則下,制藥企業所無法降低的成本。在醫療體系中,醫療機構的逐利性和對信息的壟斷性在藥品研發、生產、銷售乃至使用的環節中都占有著絕對性的主導地位。制藥企業唯有源源不斷地向醫療機構提供“藥品以外的利益”,企業所銷藥品才能獲準通行,被醫院采購,這些向醫療機構提供的利益就叫“灰色收入”或者也稱“回扣”。在現階段對企業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也是支出最大的一項。據央視報道,一家公司生產的一種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出廠價為7元,中標價高達56元,雖然這種藥品的中間利潤超過了800%,但藥廠也就掙1塊錢左右,從7元到56元之間的差價49元基本被分攤給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由此可見,藥價再降,企業付給醫療機構的這一塊灰色支出卻無法下降,有些灰色支出還隨行就市地莫名抬高了許多。
對醫療機構來講,高價藥能提供足夠的回扣空間,滿足機構運轉和收益的需要。在此利益激勵下,低價藥臨床醫生不愿開具處方,醫院不愿意采購,漸漸被順勢淘汰,僅有極少數品類,如6毛錢一支的青霉素得以豁免,但即使是這樣的極少數低價藥,如今在三甲醫院也基本銷聲匿跡。所以一旦招標壓低藥品價格,制藥企業在必須保證營銷回扣的情形下,無限消減的就只有自己的利潤,一旦無法保證回扣,被關閉的就只有生產線,企業的大部分難處就在于此。
市場壓力不斷加大,欲壑難填的營銷成本成為了制藥商頭上揮之不去的陰霾。不僅如此,回扣經濟還誘使醫生開出“內容豐富”的用藥處方。我國大多數醫院都是公立的,80%的藥品都是處方藥,需要經過醫院和醫生的手才能買到,醫院醫生通過拿藥品返點、“回扣”的方式來提高收入。而百姓負擔的高藥費,不僅僅體現在“價”貴,還反映在“量”多上。早在2005年,《首都醫藥》雜志社記者曾以咽喉疼痛兩天,頭痛,偶有咳嗽,無發熱等其他現象為由對北京49家大中型綜合醫院進行了暗訪,結果顯示為:三級甲等醫院平均藥費111.98元,最高開出223元;三級合格醫院平均藥費則為164.15元。總平均藥費為111.67元。一個記者并沒有患感冒的暗訪,醫生就能開具如此之貴的用藥,其他病癥可想而知。降了藥價并不等于降了藥費,但從社會媒體的既往報道事例來看,制藥企業往往被首先列入公眾譴責的黑名單,隨之而來的便是政策的新一輪壓價,讓企業苦不堪言。
在醫改進程中,不少人建議取消15%的藥品加成。藥品加成是指我國自解放以來,對藥品進入醫療機構出售環節中15%的順向補給。但是不是取消了就能解決藥價問題呢?同仁堂藥品進入醫院同樣需要給出15%的藥品加成,但醫院處方中卻鮮見同仁堂的藥品,原因為哪般?同仁堂不會向醫院上貢返點、“回扣”,觀之其他同類藥品,顯然更符合醫院利益規則,因此同仁堂遭遇了冷對待。所以,藥價虛高的原罪不可能也不會是15%的藥品加成。有不少業內資深人士曾有過這樣的斷言:在沒有解決醫療機構承包式的趨利化經營問題的情況下,可以預料,所有的降價苦果,最后買單的要么是廣大患者,要么是處于醫藥產業鏈條最底端的民族制藥企業。
在各地的招標活動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制藥企業的經理們,如幽靈般地往來糾纏在專家身邊,他們神情疲憊,滿臉苦楚,就像是舊社會賣兒賣女的窮苦父母一樣,心中縱有萬般委屈,卻還在佝僂著苦苦哀求,懇求專家們及招標部門再給企業一次機會,再給藥品多添一個錢兒。
實質上,在沒有解決醫院問題的前提下,一味降價帶來的不僅是制藥企業的痛,還將是全民族的痛,可以預料,長此下去,未來要么是醫院變本加厲濫用藥,企業忍氣吞聲、逆來順受。要么是企業集體出逃,無藥可醫。甚至,還有可能催生出另一種更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制藥企業被迫以犧牲質量求生存,所帶來的全民族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