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100053)叢駱駱 等
(接10月上)
第四條 企業應當嚴格執行本規范,堅持誠實守信,禁止任何虛假、欺騙行為。
由于該條款是確保本規范有效執行的基礎,檢查員應注意通過觀察、比較等方式,甄別企業提供的資料數據和敘述的情況是否真實可信。
如發現虛假、欺騙行為,應充分收集相關證據。
檢查核心
企業應當建立藥品質量管理體系,該體系包括所有影響藥品質量的因素,是確保藥品質量符合預定用途所需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全部活動。企業質量管理的具體要求包括:質量管理的原則、質量保證、生產質量管理、質量控制等;此外,本章中還強調了質量風險管理方法在生產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第五條 企業應當建立符合藥品質量管理要求的質量目標,將藥品注冊的有關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統地貫徹到藥品生產、控制及產品放行、貯存、發運的全過程中,確保所生產的藥品符合預定用途和注冊要求。
1. 查看企業在質量目標制定和分解的過程中,是否體現對藥品預定用途和注冊要求的充分執行。
2. 查看企業制定的質量目標是否清晰明確、可度量并可實現。
3. 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是否經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批準,并經批準后以受控文件形式發放至相關部門或人員。
第六條 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當確保實現既定的質量目標,不同層次的人員以及供應商、經銷商應當共同參與并承擔各自的責任。
為確保質量目標的實現,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按照規范要求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質量目標所涉及的各部門、層級人員應充分參與,應包括供應商和經銷商的必要配合。
考查質量目標的落實過程,是否包括各相關部門、相關層級人員的參與。
第七條 企業應當配備足夠的、符合要求的人員、廠房、設施和設備,為實現質量目標提供必要的條件。
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均應關注企業是否配備了恰當的人員支持和硬件支持,這是實現企業質量目標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八條 質量保證是質量管理體系的一部分。企業必須建立質量保證系統,同時建立完整的文件體系,以保證系統有效運行。
1. 查看企業是否建立有質量保證系統;是否涵蓋了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影響產品質量的所有因素。
2. 查看企業的文件體系是否完整;是否能使企業的各項質量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 通過現場檢查,考查企業所建立的質量保證系統是否能有效運行。
第九條 質量保證系統應當確保:
(一)藥品的設計與研發體現本規范的要求。
(二)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活動符合本規范的要求。
(三)管理職責明確。
(四)采購和使用的原輔料和包裝材料正確無誤。
(五)中間產品得到有效控制。
(六)確認、驗證的實施。
(七)嚴格按照規程進行生產、檢查、檢驗和復核。
(八)每批產品經質量受權人批準后方可放行。
(九)在貯存、發運和隨后的各種操作過程中有保證藥品質量的適當措施。
(十)按照自檢操作規程,定期檢查評估質量保證系統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1. 查閱企業質量保證系統相關文件(如質量手冊、質量保證組織機構圖等),了解該系統是否涵蓋了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可關注企業產品的設計與研發階段、產品技術轉移過程是否在質量保證體系內,但不作為檢查重點。
2. 結合總體檢查情況,綜合評價企業各部門、各崗位職責是否明確、無交叉、無空項。
3. 通過查看文件總目錄和抽查相關管理規程等方式,考查企業文件體系是否涵蓋上述要求。
4. 結合具體檢查情況,考查企業質量保證系統是否在生產和質量管理的實踐中有效發揮作用。
第十條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生產工藝,系統地回顧并證明其可持續穩定地生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
(二)生產工藝及其重大變更均經過驗證。
(三)配備所需的資源,至少包括:
1. 具有適當的資質并經培訓合格的人員。
2. 足夠的廠房和空間。
3. 適用的設備和維修保障。
4. 正確的原輔料、包裝材料和標簽。
5. 經批準的工藝規程和操作規程。
6. 適當的貯運條件。
(四)應當使用準確、易懂的語言制定操作規程。
(五)操作人員經過培訓,能夠按照操作規程正確操作。
(六)生產全過程應當有記錄,偏差均經過調查并記錄。
(七)批記錄和發運記錄應當能夠追溯批產品的完整歷史,并妥善保存、便于查閱。
(八)降低藥品發運過程中的質量風險。
(九)建立藥品召回系統,確保能夠召回任何一批已發運銷售的產品。
(十)調查導致藥品投訴和質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類似質量缺陷再次發生。
通過現場檢查和查看相關管理文件,確認企業的生產質量管理是否涵蓋本條款要求。
第十一條 質量控制包括相應的組織機構、文件系統以及取樣、檢驗等,確保物料或產品在放行前完成必要的檢驗,確認其質量符合要求。
1. 查看企業質量控制組織機構圖,組織機構圖中應注明人員名稱,確認是否包含所有崗位,且有足夠的人員保證質量檢驗工作的完成。
2. 查看質量控制的文件系統是否完整,如質量控制的管理文件、質量標準、操作文件和記錄。
3. 結合對質量控制實驗室的檢查,考查是否確保物料或產品在放行前完成必要的檢驗,確認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二條 質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應當配備適當的設施、設備、儀器和經過培訓的人員,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質量控制的相關活動。
(二)應當有批準的操作規程,用于原輔料、包裝材料、中間產品、待包裝產品和成品的取樣、檢查、檢驗以及產品的穩定性考察,必要時進行環境監測,以確保符合本規范的要求。
(三)由經授權的人員按照規定的方法對原輔料、包裝材料、中間產品、待包裝產品和成品取樣。
(四)檢驗方法應當經過驗證或確認。
(五)取樣、檢查、檢驗應當有記錄,偏差應當經過調查并記錄。
(六)物料、中間產品、待包裝產品和成品必須按照質量標準進行檢查和檢驗,并有記錄。
(七)物料和最終包裝的成品應當有足夠的留樣,以備必要的檢查或檢驗;除最終包裝容器過大的成品外,成品的留樣包裝應當與最終包裝相同。
1. 查看企業質量控制部門的組織機構圖和崗位職責,確認是否確保完成所有必要的質量控制項目。
2. 查看質量控制部門的設施、設備、儀器,確認是否滿足所有必要的質量控制需要(如:查看質量控制實驗室平面圖、儀器設備一覽表等)。
3. 結合對質量控制實驗室的檢查,考查質量控制部門的管理規程、操作規程和記錄是否涵蓋原輔料、包裝材料、中間產品、待包裝產品和成品的取樣、檢查、檢驗、留樣以及產品穩定性考察等方面。
4. 結合對質量控制實驗室的檢查,查看檢驗方法是否經過必要的驗證或確認。
第十三條 質量風險管理是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顧的方式,對質量風險進行評估、控制、溝通、審核的系統過程。
1. 查看企業是否按照上述要求制定了質量風險管理規程。
2. 查看企業是否在供應商管理、變更控制、偏差處理等過程中運用風險管理的原則,對關鍵的要素進行評估。
3. 抽查一個以上的質量風險管理實例,確認企業是否初步理解、應用了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的方法。
第十四條 應當根據科學知識及經驗對質量風險進行評估,以保證產品質量。
1. 查看企業制定的風險管理規程是否明確應根據科學知識和經驗進行風險評估。
2. 抽查一個以上的質量風險評估實例,考查是否基于科學知識和經驗對質量風險進行了評估。
第十五條 質量風險管理過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應當與存在風險的級別相適應。
1. 查看企業是否在質量風險管理規程中明確風險級別、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要求。
2. 抽查企業供應商管理、變更控制、偏差處理等的程序文件及記錄,確認是否符合本條款要求。
檢查核心
機構是企業進行質量管理的基本單位,人員是組織機構建立和運行的基礎,機構和人員是建立、實施質量體系的重要資源。適當的組織機構及人員配備是保證藥品質量的關鍵因素;人員的職責必須以文件形式明確規定;培訓是實施藥品GMP的重要前提。
第十六條 企業應當建立與藥品生產相適應的管理機構,并有組織機構圖。
企業應當設立獨立的質量管理部門,履行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職責。質量管理部門可以分別設立質量保證部門和質量控制部門。
1. 查看企業組織機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