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人民醫院(751100)楊春梅 李超
營養是指人體通過攝取各種食物,維持消化、吸收和新陳代謝,進而維持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各種生理功能的生物過程[1]。合理的營養是指通過合理的膳食和科學的烹調加工、向機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并保持人體健康的營養。合理營養的意義在于促進生長發育、防治疾病、增強智力、促進優生優育、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營養素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構成成分和組織修復以及生理調節功能的物質。目前已有40~45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其中,人體最主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等。
健康與長壽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千百年來當人們詢問什么是健康的時候,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說:“健康就是沒有疾病”,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定義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而亞健康作為一種偏離健康的生理狀態,其表現以主觀感受為主,同時伴隨各種本能行為障礙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客觀體征極少或沒有,癥狀可單一出現,也可以交替或合并出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疲勞感、睡眠障礙、食欲不振、沒胃口,吃什么都不香,疼痛(頭痛或肩背痛)、肥胖、性功能障礙等。由此可見,人們不再把健康等同于沒有疾病,保健的概念也日益被人們廣泛接受,同時人們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食物是最重要的外環境因素,是機體與外環境物質能量交換的主要渠道,對健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當體內出現營養素缺乏、過剩或比例不適當以及食物不清潔等原因時,就可以引起人類健康的損傷,如營養缺乏病:缺鐵性貧血、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碘缺乏病、維生素A缺乏;營養過剩性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都與不科學的生活方式有關。人類從胎兒開始直至死亡都離不開營養,人類體質的優劣與營養狀況有密切的關系。營養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先決條件,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體康復的重要條件。總之,人的生老病死都與營養息息相關。
3.1 營養是維持健康的基礎
3.1.1 維持人體組織的構成,保證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和心理發育。營養素是人體的物質基礎,任何組織都是由營養素構成的,因此,人體的生長發育、組織修復、延緩衰老等都與營養狀況有關。從胎兒期起,營養對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尤為重要。孕婦的營養狀況直接關系到胎兒發育,如先天畸形等出生缺陷;而胎兒的發育不良又會影響到成年期慢性疾病的發生。在成年期,細胞也是不斷更替的,這就需要正常的營養素供給。即使到了老年期,營養狀況依然會對身體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合理的營養可以起到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作用。
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離不開營養素。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較快,體內合成代謝旺盛,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量較成人高,尤其是能量、蛋白質、脂類、鈣、鋅和鐵等營養素。同年齡男生和女生在兒童時期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差別較小,而從青春期開始,男生和女生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卻出現較大差異。營養素不僅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發育,而且還能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和心理健康。
3.1.2 維持生理功能 營養素的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能量、促進生長與組織修復、調節生理功能。其中,作為能量來源的主要營養素是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因此,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又被稱為產能營養素。同時,由于人體對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較大,又被稱為宏量營養素。而促進生長與組織修復的主要營養素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調節生理功能的主要營養素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作用是維持物質代謝的動態平衡及內環境的穩定。
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不斷從外界環境中攝取食物,從中獲得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其中包括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營養素經消化轉變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營養物質而進入血液循環。這些被吸收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在細胞內合成代謝為構成機體組成成分,同時經過分解代謝形成代謝產物并釋放出能量以供生命活動過程使用。各種組織和器官正常功能有賴于營養素通過神經系統、激素、酶來調節,特別是對腦功能、心血管功能、肝腎功能、免疫功能尤為重要。
3.1.3 維持心理健康 營養素不僅構建神經系統的組織形態,而且能直接影響各項神經功能的形成。兒童表現為智力的發育,而在成年人則表現為應激適應能力和對惡劣環境的耐受能力。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保持生理健康尤為重要。心理因素不僅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還會誘發器質性病變。
3.1.4 增強特殊環境下人群的抵抗力、耐受力、預防疾病 人體在惡劣的環境下或在特殊勞動條件下,如感染、中毒、高溫、失重等條件下,某些營養素對增強機體的抵抗力、耐受力和適應性起著重要作用。某些微量元素在這些條件下的需要量是要高于一般情況下的正常人群,如在感染的情況下,機體對維生素A、維生素C、鋅等營養素的需要量大大增加。
3.1.5 輔助治療各種疾病 營養狀況影響著人體免疫功能,對于病患抗感染,減少并發癥,加速康復有重要意義。營養狀況影響患者組織器官的修復與再生。大量研究資料表明,人體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同膳食行為選擇聯系密切。藥物和手術主要起到控制癥狀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而膳食營養素的主要功能是修復受損的細胞和組織。合理的膳食對于促進疾病的康復有重要作用。
3.2 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2.1 營養素缺乏可能是攝入不足的原發性改變,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改變 營養素缺乏可引起各種不適的癥狀,還可能誘發其他合并癥,如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蛋白質—能量不足、維生素A缺乏、缺鈣和缺鐵性貧血等四大營養缺乏癥,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夜盲癥,缺鈣可導致佝僂病和骨質疏松癥等。
3.2.2 營養素過量則可能引起中毒,也可能引起許多慢性非傳染病的發生 肥胖是營養過剩的普遍表現,而肥胖又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癥和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均可能加速機體衰老的速度。老年人的營養需要有其特殊性,如維生素D和鈣對保持老年骨質健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的調整飲食中的營養素結構,保障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