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一:
吃飯后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統的血流量會增加,相對的,大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所以人就會覺得想睡覺。
喬博士:大腦作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應要優先保證,為了消化而減少大腦的血流量并不合理。另外,通過實驗觀察也沒有發現飯后腦供血變少的證據。甚至連我們運動時,大量血液供給到肌肉的時候,大腦的供血也不會減少。飯后犯困,更多的是人類進化上的一個小法則。吃飽了,就要安靜下來,才能更好地儲存能量。是激素和神經的調節起的直接作用。
謠言二:
指甲周圍長倒刺是因為缺乏維生素,只要多補充維生素,倒刺的問題不難解決。
喬博士:指甲的周圍長倒刺,學名應該叫:逆剝,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皮膚最外面有一層薄薄的“死皮”,叫做角質層,而逆剝正是由于角質層太過干燥而造成的。所以當同學們參加完勞動或是打完籃球、排球之后,很容易長倒刺。冬天很干燥,同學們應該注意涂抹護手霜,就會有效的避免長倒刺了,跟缺乏維生素沒有關系。還有,如果已經長了倒刺,大家一定不要用手揭或是用牙咬,會造成撕裂,應該用干凈的指甲刀整齊地剪掉。
謠言三:
一天只能吃一個雞蛋,吃多了也不能吸收。
喬博士:雞蛋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還有各種微量營養成分,對健康大有裨益。但蛋黃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比較多的膽固醇。其中,脂肪占總重量的10%,并且有接近30%的都是飽和脂肪。作為高熱量食物成分,脂肪對于控制體重不是很有利。過多攝入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一般推薦,每天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不要超過300毫克。美國農業部最近公布了最新的檢測結果,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大約是180毫克。吃兩個雞蛋攝入的膽固醇就已經過量了。這就是我們通常說“吃太多雞蛋不利健康”的原因。“每天吃一個雞蛋”是比較合適的,但這個“合適”并不是因為“吃多了不能吸收”。
謠言四:
我們的舌頭按照位置來識別味道,舌尖識別甜味,舌根識別苦味,兩側是酸味和咸味。
喬博士:在動物中,味覺的功能是判斷食物的營養價值和避免食入毒物。在我們人類中,味覺還有了附加的意義,那就是享受美味的食物帶來的愉悅。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味覺能夠識別五種基本味道:甜味、鮮味、苦味、酸味和咸味,近來也有一些研究證據表明動物存在對“脂肪味”的識別。同學們對著鏡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建議在沒人的時候喲),你會發現舌頭表面是粗糙不平的,上面密布很多小突起,它們統稱為舌乳頭。這些舌乳頭可都是多面手,它們完全可以識別各種味道,不管是在舌頭的哪個位置。
謠言五:
聽說味精吃多了不好,所以我們家現在完全不吃味精了,我們做飯都用雞精和蘑菇精的!
喬博士:剛剛說到舌頭能夠識別的五種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種叫做“鮮”。我們亞洲人很早就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鮮味”,比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等。1907年,日本人蒸發大量海帶湯之后得到了谷氨酸鈉,發現這個東西嘗起來像許多食物中的鮮味。這個東西就是我們說的味精。現代工業生產采用發酵方法。發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等,使得生產成本大為降低。這個過程跟酒、醋、醬油的生產是類似的。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原料”。如果把酒、醋和醬油當作“天然產物”的話,味精就應該也是天然產物。在國際權威機構JECFA和美國、歐盟的監管體系里,味精的安全性都不用考慮,在食品中的使用也無限制。雞精等肉味香精中也含有大量的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