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識字很早。小的時候,聽外婆講過很多民間故事,多是揚善懲惡的,也聽媽媽講過很多書里的故事,對書和文字就有了很大的興趣。
可能是故事聽多了的緣故,我讀小學時,最喜歡寫記敘文了。四年級時,我們班來了位新的語文老師,姓孫。好多同學不買他的賬,好像是說他是剛從田邊的抽水站被調來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但是,我很喜歡上他的課,他講得生動。至今我仍記得有一次,他把十多個成語寫在黑板上,給我們講了這些成語的來歷,還很巧妙地把它們穿插在自己編的故事里。所有的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
孫老師經常強調我們在寫作文時要正確使用書面語,這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不習慣的。我因為有良好的普通話基礎,對這個就分外有熱情,我甚至在悄悄地搜集方言所對應的書面語。這讓孫老師很高興,他經常提一些詞語來考我,還在我的爸爸媽媽面前夸獎我,讓他們也鼓勵我。
第一次得了滿分的作文是《第一次做飯》,當時寫了個做番茄湯的經歷。我的父親是南方人,他會做各種好吃的。我把平時跟在爸爸旁邊看到的過程和自己親自下廚學做的過程,很詳細地記錄下來。這篇作文,老師在班里讀給同學聽了,后來又被同學傳閱,直到很長時間后才回到我的手中。
后來,學校組織看電影《苗苗》。包場看電影是令大家最興奮的事,好多同學都唧唧喳喳說個不停,我卻被情節吸引。回來后,我寫的觀后感不僅受到孫老師的表揚,而且被校長在全校表揚,再后來,還被拿到初中的學生中去當范文。那時候,我真的很開心。可以這么說,我從來沒覺得作文難寫過。
接著有一次,全市(包括市區和六縣)的作文比賽,我是全校僅有的兩個參賽學生之一。這次比賽的題目是寫一個活動,這個活動的內容是我們平時沒接觸過的。另一個參賽同學寫跑題了。我猶豫了很久,揣摩了很久,用了倒敘的方式寫,只強調了一個人物。后來聽孫老師說得了第五名,是因為我的敘述很流暢,如果能把人物多寫幾個,展示活動場面就更好了。當時我就委屈地哭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那個題目的意思啊。后來我才明白,那其實就是少先隊的活動,他們說的是一個我們沒聽說過的名稱。我一直堅信,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會取得好成績的。
從那以后,我不光是多讀書,還喜歡多提問、多思考、多觀察。這些好習慣,在我以后的寫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龔房芳,一個女孩的媽媽,一個寫童話的媽媽,有著和女兒一樣的童心,喜歡簡單的生活,并且相信自己永遠長不大。1995年開始發表作品,以前是寫大人們看的散文和小小說。后來,為了女兒和更多小朋友有故事聽,開始自己寫童話故事,并且擁有一間專門放好聽故事的甜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