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說:“我不擅長交際,有時好不容易與人交流一下,得到的評價卻是‘答非所問,沒法交流’,怎么辦?”往下看,你會找到答案。
開心一刻
有個人花錢買了個縣官,上任后拜見知州。知州問:“貴縣風土如何?”他答道:“本縣風沙不大,塵土也少。”再問:“紳糧(古時指地方上有聲望的錢糧大戶)如何?”他答:“小人身量要穿三尺六。”知州不悅,又問:“百姓如何?”他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倒不少。”知州生氣道:“我問的是黎庶(古時指黎民百姓)!”他恭敬地答道:“梨樹很多,只是結的果子太小。”知州厲聲問道:“我不是問杏樹梨樹,而是問你的小民。”他連忙答道:“小的小名叫狗兒。”
瞧,一連幾個問題,縣官都答非所問,真是個“木頭縣官”!他也不想想,知州怎么可能問“風沙”“塵土”“杏樹”“梨樹”之類的問題呢!可見,與人交流,理解很重要;理解了對方的話,才能做到適時應答。說到這里,再來看個名人故事。
名人啟示錄
郭沫若: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古文字學家、劇作家,蜚聲海內外。
郭沫若小時候愛讀書。有一年中秋節,父親要他給先生買些禮品送去。誰知,到街上看到喜歡的書,他就把父親給的錢全買了書。先生見他兩手空空而來,心中詫異:過去逢年過節,他家從未失過禮,今年怎會反常?其中必有蹊蹺。于是,先生吟道:“竹本無心,遇節豈能空過?”郭沫若思索片刻,答道:“松原有子,過時盡是干包。”答句以松子為喻,暗示本是備了禮的,不過全被用掉了,就像掉了子兒的松包。先生聽出他話里有話,便和顏悅色地同他細談。得知原委后,先生笑了,對他的做法表示了理解與支持。
【賞析】當先生吟聯詢問空手而至的緣由時,郭沫若聽出先生是在借對聯質疑他的“失禮”。他思索片刻后,以同樣蘊藏深意的下聯巧言應答,說出了緣由。雙方深入詳談后,便化解了誤會。
【學法】大學者馮友蘭先生認為讀書要“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其實,這話用在口語交際中也同樣恰當。一個會講話的人,不但要口才好,還要善于領會對方的談話意圖。這樣,你才能就對方的話予以恰當的回應,從而深入暢談。因此,與人交流,我們要——
●學會聽:聽話要仔細,能根據說話時的情境和對方的身份,抓住其話語的主要意思。
●認真悟:琢磨并領會對方說話的意圖,如沒想好怎么回應,可以思索一下,打好“腹稿”。
●巧妙說:即有的放矢,“對癥下語”。例如,遇上善意的問話,要善意回應;遇上“刁難性”問話,也要不卑不亢地予以化解。
動腦又動手
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中美關系始終不穩定。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有一段“偉大的談話”。這也是一段“解言”“知意”“明理”的談話,它極大地推進了中美正式建交的進程。
動動手:查閱一下資料,把這次“偉大的談話”講給同學聽。
動動腦: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其中的談話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