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比較熟悉的2個同事均不到50歲先后因病去世,讓我頓生傷心及感嘆,這是怎么回事呀!
參加工作20年,英年早逝的同事屈指數來已有10多人。每一次送行,無不令人心痛。總覺得他們年紀輕輕,真不該這么早就走呀。可是,現實很殘酷,任何人都無法挽救。
無可奈何之下,一切皆歸罪于命運的安排。但反過來想想,病魔并非生來就有,許多疾病是后天的生活習慣造成的。
去年4月份離去的復旦大學年僅33歲的青年教師于娟,在自己的遺著《此生未完成》一書中,對自己為什么會得癌癥進行了解剖分析。她認為自己主要在飲食習慣、睡眼習慣、突擊作業、環境等方面存在致命的問題,特別是暴飲暴食、長期敖夜、加班加點,終于讓她的身體出現大毛病。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覺得,一生輕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閑事淡事,我不再有對手,不再有敵人,我也不再關心誰比誰強,課題也好、任務也罷暫且放著。世間的一切,隔岸看花、風淡云清。”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一個強烈渴望活著的海歸博士于娟,在自己最后的生命日記里寫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那個時候,對她來說,活著就是王道,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記得曾在采訪“感動棗莊十佳人物”、身患直腸癌的棗莊市中區龍山路街道司法所所長宋厚省時,他說當他每天早晨一睜開眼看到陽光后,他的心里就特別的高興,因為他還活著。
聽此言,很是震憾,作為平常人,誰能有宋厚省的這種高興呢?
多數人是體會不到的,而且往往在擁有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再后悔已來不及了。還有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味地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追名逐利滿足所謂的虛榮心,結果得之桑榆,失之東隅。本來是很幸福的了,但總是感受不到正在享受的幸福。
幸福就像鞋子,自己穿著感覺合適就行。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不同,對幸福的認可就不同。能夠生活在安定、迅猛發展、條件優裕的現代社會,有吃有喝,好好地活著,這本身就是我們的幸福。要求太高,那只會徒增煩惱,即使實現了一個目標,那還有下一個目標在等著你。欲壑難填,就看你如何去知足、知不足。許多有識之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人類的民主自由,終其畢生精力而上下求索,盡管不一定實現理想,但在孜孜以求的過程中,他們也體驗到了為國家、為社會而奉獻人生的幸福。
活在當下,好好地活著,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感悟幸福,該吃苦的吃苦,該享受的享受,努力了不一定失敗,失敗了也沒有什么,把人生的追求當作一個美好的過程,得失之間,一切歸于平常。
親情、愛情、友情,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孝敬好老人,照顧好孩子,升華好愛情,珍惜好友情,此生只要擁有,這本身就已是莫大的幸福。
同那些英年早逝的人相比,活著的人應是多么地幸福。只要活著,幸福便會像小數循環,讓生命精彩綻放。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