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手握親子鑒定書,認為妻子不忠,堅持要離婚;一方矢口否認,反駁對方是封建思想作祟,堅決不同意離婚。真真假假,孰對孰錯?法院又該如何判斷?
最終,在正確理解適用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并大膽借鑒“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條文后,法院作出最后判決。一場歷時近3年的離婚大戰,由此畫上句號。
回家探親,意外出現“小二子”
劉偉與趙麗都是江蘇省洪澤縣人,打小就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兩人擦出愛情的火花,并于1997年1月27日走進婚姻殿堂。1997年5月,兩人的第一個女兒呱呱落地。劉偉說,這段時光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他曾經暗暗發誓,一定要做好丈夫、好父親,讓老婆孩子過上好日子。
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家里的經濟緊張起來,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劉偉決定南下打工。2002年,劉偉跟著老鄉來到舉目無親的上海,開始打工生涯。
在外打工的日子是清苦的,劉偉每天天不亮出門,晚上到很晚才回到住處。可一聽到電話里女兒稚嫩的聲音時,他就覺得渾身又有使不完的勁。為節省開支,他很少回家,即使回也是來去匆匆。2007年年底,劉偉接到妻子趙麗的電話。趙麗告訴他自己懷孕了。“日子不對呀?”劉偉有些疑惑,但出于對妻子的信任和愛護,他沒敢往別處想。
2008年3月,趙麗生下女兒多多。由于工作忙,劉偉直到10月份才利用休假回到家里。從見到女兒的第一眼起,他就覺得很陌生——女兒的眼睛、臉盤長得既不像自己,也不像妻子。劉偉想到妻子懷孕期間,時常聽到同來打工老鄉的閑言碎語,每次回家時鄉鄰們那意味深長的笑語,他內心一直不敢多想的猜疑,瞬間迸發。經過一晚上的深思熟慮,第2天一大早,劉偉瞞著妻子,帶著多多來到南京,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做了親子鑒定。
夫妻各執一詞,離婚大戰硝煙彌慢
幾天后,劉偉拿到鑒定書。結論處清楚寫著:咨詢人劉偉與樣品(二女兒多多)之間的基因信息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這意味著,他與多多之間并不存在血緣關系。頓時,劉偉覺得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被徹底踐踏,必須離婚!
2008年12月,劉偉向洪澤縣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考慮到趙麗還處在哺乳期,劉偉于2009年1月撤回起訴。
2009年7月,劉偉再次向洪澤縣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為避免先入為主,法院另行指派法官審理。開庭時,雙方各執一詞,劉偉拿出親子鑒定證明妻子不忠,堅決要離婚;趙麗也毫不退讓,聲稱劉偉及公婆一家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因為不滿自己生了女兒才提出離婚。其實,自劉偉提起訴訟之日起,趙麗與劉偉及公婆關系便十分緊張,雙方多次發生沖突,劉偉也因此丟掉在上海的工作。
考慮到劉偉與趙麗婚前感情基礎牢固,婚后又共同養育子女,雖然劉偉持有親子鑒定書,但這屬于私自做出的行為,法律上對親子鑒定持從嚴態度,一方隱瞞對方私自做親子鑒定的,法庭一般不予采信。最后,法院作出不準予離婚的判決。拿到判決書后,劉偉向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基于同樣的考慮,2009年11月,中院駁回劉偉的上訴,維持原判。
幾經周折,法院最終判決離婚
沒了工作,生活也一團糟,但這并不能阻止劉偉離婚的決心。拿到二審判決后,劉偉又向省高院提起申訴。經過多次反復做工作,省高院最終裁定駁回劉偉的再審申請,劉偉可重新向洪澤法院起訴。
2010年9月8日,劉偉向洪澤法院提起第3次訴訟。為慎重起見,該院民一庭庭長擔任主審法官。第1次開庭時,劉偉聲淚俱下向法官、旁聽人員陳述趙麗不忠的事實,并請求法院判決離婚的同時,支持其精神損害賠償請求;趙麗則堅稱,劉偉重男輕女,且個性多猜疑,為達到離婚的目的,故意向自己扣“屎盆子”。雙方各不相讓,案件審理一度陷入僵局。
其實,只要進行一次權威機構的親子鑒定,劉偉、趙麗孰對孰錯,自能見分曉。但趙麗對親子鑒定異常抵觸,堅決不肯做鑒定,又不能提供有效證據來推翻劉偉手中的結論。在此情況下,合議庭決定采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五條的規定,即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在接下來的3次開庭中,合議庭反復向被告趙麗闡明這一規定及其后果,但趙麗仍然拒絕配合鑒定。
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出爐,法院發現,征求意見稿第二條“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的規定,與劉偉的案子十分類似,雖然征求意見稿還沒有正式施行,但說明了一種導向。
2011年3月,法院最終判決多多與劉偉無血緣關系,準予劉偉、趙麗離婚,同時支持劉偉要求趙麗精神損害的賠償請求。
法官點評
本案是一起特殊的婚姻糾紛。原告向法院提供證明夫妻感情破裂的證據,是省人民醫院作出的遺傳信息咨詢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DNA鑒定。咨詢表認為,原告與樣品之間的基因信息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被告質證,咨詢表是原告單方行為,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據了解,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臺前,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一方所作的親子鑒定,可以直接認定親子關系是否存在。但是,隨著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DNA鑒定技術被廣泛用于子女與父母尤其是與父親的血緣關系的證明。親子鑒定技術簡便易行,準確率較高,在訴訟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據相關統計,全世界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DNA技術直接作為判案的依據。
本案正是發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證據角度分析,根據2002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五條的規定,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從規定看,被告不配合法院做親子鑒定,而原告提供了親子鑒定結論,該鑒定結論明顯對被告不利,如果要否定該結論,被告只有配合做鑒定,才能得到證實。被告在法院多次釋明后,拒不配合。
同一時間,“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在全國范圍內公布,盡管還沒有正式施行,但合議庭經過反復考量,決定借鑒其條款規定。據此,法院作出最終判決,準予原、被告雙方離婚,被告作為過錯一方同時向原告支付一定的精神撫慰金。
(摘自《前衛·大案》)